綠大地財務造假案才落幕,A股市場又見新的造假者——創業板上市公司萬福生科近日公佈的財務造假數額,4年來累計虛增收入近10億元,虛增凈利潤近2億元,數額之大甚至已超過了綠大地。而且,這一數據僅僅是公司自查的初步結果,相關部門還在進一步核查,或許造假的數額還會更加驚人。
A股市場從來不乏財務造假者,2011年以來更是頻繁出現:從因虛增業務被撤銷上市資格的勝景山河,到客戶名單造假的紫鑫藥業,再到上市4年曝出驚天騙局的綠大地,其間還有不少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屢屢曝出造假醜聞。而今,又有萬福生科緊隨綠大地的腳步踏上了造假之路。伴隨這些上市公司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涉足造假,滬深兩市股指在2011年以來是一路震蕩下行,投資信心持續低迷,甚至幾度接近崩潰。
對於市場而言,上市公司造假,滿足了個體利益,卻是犧牲了群體利益。如果這一惡劣行為不能得到嚴懲,市場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公平性。之前剛剛獲判的綠大地案,已經算得上A股市場對於造假者最嚴厲的懲罰:除了《證券法》所規定的對公司及相關責任人的罰款,公司前董事長何學葵還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除此之外,相關仲介機構也因為不盡責而獲相應處罰,兩位保薦代表人被撤銷了保代資格以及市場禁入。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曾對外宣稱,這是證監會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作出的“最高幅度”的處罰。
然而,對於市場而言,這樣的懲罰力度依然過低,遠不足以震懾後來者。綠大地案獲判後,股票復牌仍然繼續交易,A股市場也仍有萬福生科以及更多的違規者鋌而走險。
懲治上市公司造假是第一要義。筆者以為,嚴懲造假者,當參照海外成熟市場。在美國,缺乏誠信,幾乎會讓一家上市公司失去所有一切。在我國香港市場,同樣如此。就在去年6月,香港證監會對因財務造假而上市的洪良國際作出了最嚴厲的處理:公司須以每股2.06港元回購其IPO時發行在外的5億股股票,為此洪良國際總耗資10.3億港元,超過了其在IPO時所募集的資金凈額;與此同時,保薦機構兆豐資本也因此被撤銷牌照並罰款4200萬港元。相比成熟市場對於造假的懲罰,A股市場的違規成本顯然太低。
眼下,萬福生科曝出財務造假,程度之惡劣超越綠大地,再次給市場敲響警鐘。而其保薦機構平安證券,恰巧也是之前勝景山河的保薦機構。這一造假者最終須獲得怎樣的重罰,才能真正震懾後來者?對監管部門而言,將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至少,其所謂的“最高幅度”還須提高上限。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