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搭計程車,會發現不少司機是“銀發族”。記者曾向一位林師傅請教過這個問題。林師傅今年67歲,他説退休後就開計程車,已3年多了,“雖然退休後每個月可以拿到3500元(新台幣,下同)的養老金,我有89歲的老母親需要奉養,又不想給兒女增加太多負擔,所以才重新工作。”
像林先生這樣還在工作的“銀發族”在臺灣有近百萬。進入老齡社會,加上少子化的問題,“銀發族”如何養老、如何讓“銀發族”老有所養,成為個人和社會都不得不思考的現實問題。
養老需要更多選擇
65歲以後,按月領取養老金是臺灣“銀發族”的主要養老選項。
目前臺灣約有250多萬老人領取各種形式的養老金:軍(人)公(務員)教(師)等公職人員領取退休金;私營單位員工、個體經營者、計程車司機等沒有僱主的勞工加入勞保基金;農民領取老農津貼……臺灣老人福利協會理事長陳德光介紹説,勞保的參保人數有近千萬,是臺灣覆蓋人群最大的險種。這種養老險的保費由被保險人分擔20%、企業分擔70%、政府補貼10%,退休後收入的高低,主要由平時所投保費多少決定。
在臺灣,“銀發族”養老仍被視為公益性、福利性産業,政策上給予不少支援。但去年10月,臺媒爆出勞保基金支出大於收入,15年後將破産,話題不斷發酵。
如何構築養老保障網,成為今年島內民眾最關注的民生議題。今年1月30日,臺當局公佈養老金改革草案,重點解決養老基金如何永續經營以及基金已造成的缺口,臺灣財政如何來填補。可是,即使如此,島內一項最新調查仍證實,65歲以上的255萬“銀發族”中有將近四成還在工作,為了經濟因素繼續工作者達68.4%。“銀發族”養老顯然需要更多選項,如何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養老方式,是新的政策努力方向。
百萬另類就業大軍
“銀發族”再就業成為一個新的趨勢和需求,除了可以部分增加養老資金,還有更多現實層面的意義。
人口老齡化的一個巨大挑戰就是勞動力資源的缺失。島內近年來一直有學者提出應該開發老年人力資源,補充生産人力不足問題。臺灣醒吾科大民調中心主任鐘志明指出,近百萬的“銀發族”將成為社會上不容小覷的一支另類就業大軍,而“銀發族”的經驗、社會關係、人脈資源等,也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看中。當局應投注更多資源,開發多元就業方案,並創立協助“銀發族”再就業的培訓、職能培養機構,妥善利用“銀發族”的能力。
老有所養的真正內涵,應該不僅僅是一衣一餐,現代社會“銀發族”的幸福感同樣重要。幫助他們再就業,還可以拓展“銀發族”的社會交往圈,有助於老人在自我價值的體驗中更愉快地安度晚年。臺灣已經有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協助老人利用他們的專長服務社區,領取薪水,同時形成了新的社群交往圈,幫助在社區中建立養老互助的網路系統。
催生“銀發族産業”
臺灣地區生育率連續創下全球最低,臺當局預測,50年後,臺灣社會原本3人撫養一人的狀況會變成一人要扶養超過一個人,少子化問題給“銀發族”養老帶來雙重衝擊,“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模式無以為繼。近年來,甚至時有臺灣獨居老人餓死家中的新聞。
公辦老人住宅有限,而民間機構又要考慮費用問題。本報記者電話採訪了臺灣有名的長庚養生村,這裡一個月的費用,不包括水電膳食,至少1.8萬元,如老人不能自理,則要約3.3萬元。這在民間養老機構中並不是高收費。加上傳統觀念的因素,調查顯示,有超過八成的臺灣老人選擇在家中養老。
為解決照顧老年人的問題,臺“衛生署”在2008年起開始推行“長期照護十年計劃”,提供居家護理、輔具租賃等8項服務。近年來已經約有6.5萬人獲得長照服務。
照顧“銀發族”,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其中。臺灣各大學紛紛設立老人相關科系,研究的就是老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和照護。“銀發族”也催生了“銀發族産業”。臺灣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幾年前在網上販賣銀發族産品,如可以坐的購物散步車、有一張A4紙這麼大的巨無霸遙控器,如今已在全臺開設了5家實體店,穩健成長。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