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七夕節,全國多個省市的手機用戶被一個名叫“ 神器”的手機病毒攪和得有些煩心。在短短兩天里,已有超過50萬部手機被感染,超過500萬用戶收到該木馬群發的詐騙短信。令人唏噓的是,警方抓獲病毒作者後發現,這不過是個剛入門手機編程的大一學生出于好奇而制作的惡作劇式軟件。
對于各種手機安全軟件以及三大運營商布下的“天羅地網”,一個經驗並不甚豐富,甚至並未以惡意牟利和廣泛傳播為目的的青年,為何就這麼輕易地打破防線,攻入幾十萬部手機?相比電腦,手機具有“永遠在線”的特徵,其信息傳播速度比在電腦上的傳播速度更快。然而,這並不是這個病毒在七夕節“大顯身手”的全部原因。
據了解,這一病毒會自動利用中毒手機向通訊錄好友發送短信,短信內容中明確寫出了親友姓名,以及含有病毒的鏈接,使得親友們“連環”中毒。過去,由于上網太貴、手機上網不方便,許多“保守”的用戶不敢輕易在手機上點擊網頁鏈接。近幾年來,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大為發展,人們點擊朋友短信、微信中網頁鏈接閱讀的習慣早已培養了起來,而安全防護網絡建設的速度卻沒有與時俱進。
試想一下,儲存著各種銀行賬戶信息、身份證信息、支付寶賬號信息的智能手機,如果被惡意詐騙團夥利用,恐怕就不只是500萬用戶被垃圾短信騷擾這麼簡單了。在19歲青年惡作劇造就的“手機驚魂”之後,有必要深刻反省人們的手機上網習慣、運營商和安全軟件廠商的安全防護能力。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