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頁遊銷售收入5年增28倍 網遊新企業借勢崛起

2014-06-26 11: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頁遊銷售收入5年增28倍網遊新企業借勢崛起

  圖片來源:《2013年中國遊戲産業報告》

  中新網6月26日電 短短5年時間,頁遊走過端遊用了十餘年才完成的發展歷程。據CNG中新遊戲、遊戲工委發佈的《2013年中國遊戲産業報告》數據,網頁遊戲銷售收入已經高達127.7億元,較2008年增長28倍。

  而網遊新企業借著頁遊東風,崛起為網遊市場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先是遊族借殼梅花傘上市,6月初成功“破殼”以遊族網路取代梅花傘,80後CEO身價超60億;後有科冕木業與天神互動資産置換,大股東朱曄夫婦資産10億。在不少端遊巨頭還在遲疑上還是不上退還是不退的問題時,頁遊企業已經紛紛做出了決定——能上就上。

  頁遊發展的驅動因素: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顧名思義就是某一階段的適齡人口非常多,于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以端遊為代表的重度遊戲就經歷了這一階段。2010年應該算是人口紅利對重度遊戲貢獻值達到一個頂峰的時期,這同時也意味著,重度遊戲的時代開始走下坡路了。以網頁遊戲打頭陣的輕遊戲概念開始頻頻活躍在各大媒體中。

  一方面是網民數量上增速的一路放緩,從2007年的53%放緩到2013年的3.7%,另一方面最早玩遊戲的一批人已經大多有工作有家庭,不再具備花費大量時間去玩遊戲的條件。但如CNNIC第33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所言,網民發展的主題從“數量”向“品質”上發展一個轉換。表現在網頁遊戲領域就是ARPU值明顯高於重度遊戲。

  遊族網路CEO林奇也表示,輕遊戲産品適合當前用戶對碎片化時間娛樂的要求,實際上是迎合人口紅利的發展趨勢的。這部分已經工作的最早一批網路遊戲用戶,比當初更有經濟能力去玩遊戲,能夠保證頁遊高ARPU值。而在年齡層次上,頁遊易上手門檻低的優勢,能夠向人口年齡的兩端滲透從而保持人氣不減。

  林奇以旗下頁遊産品的成功為例,《女神聯盟》、《大將軍》、《大俠傳》收入均居行業前列。目前,遊族平臺佔到研發商自有平臺用戶規模第一位,拿住人口紅利的轉移優勢,迅速成為國內領先的網頁遊戲研發商和運營商。

  精品化趨勢與研運一體化

  由於新技術與開發工具的普及,網頁遊戲在産品品質上有了明顯提升。雖不至於跟端遊産品一樣“十年磨一劍”,但粗製濫造、抄襲換皮等現象逐漸消失,市場秩序在走向井然。

  與遊戲産品品質同時增長的是遊戲産品的壽命。《女神聯盟》于2013年中旬上線,依舊保持在百度搜索風雲榜前二十。《街機三國》則更早,2013年1月上線,至今仍是各大頁遊運營平臺的首推頁遊産品。早期頁遊洗用戶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被類端遊式“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所取代,遊戲用戶也更願意在頁遊産品中增加投入。

  其次是頁遊研發商從自身定位上的轉變,企圖研發真正貼近用戶需求的遊戲産品。CNG中新遊戲、遊戲工委聯合發佈的《2013年中國遊戲産業報告》中特別提到,網頁遊戲企業通過前期調查將用戶群體進行細分,細緻研究目標用戶登錄時間、社交屬性等內容,進行按需研發,有利於提高用戶體驗,提高産品品質,並且能夠降低單個用戶的獲取成本。

  為此不少頁遊廠商推出自運營平臺,提出所謂“研運一體化”。從運營中了解用戶所需,反饋給研發團隊,形成網頁遊戲的新一代精品化趨勢。遊族自建平臺用戶規模在整體頁遊研發商自主運營平臺中排行第一,自主運營收入佔總收入比重超過60%,便是網頁遊戲的新一代精品化趨勢符合整體市場發展能夠取得成功的佐證。

  立足頁遊轉戰手遊的輕遊戲企業

  跨界融合玩得不亦樂乎的現如今,單純的端遊企業,單純的頁遊企業,甚至單純的手遊企業都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端遊玩頁遊、手遊,如暢遊與第七大道、加入搶《秦時明月》等優質手遊IP行列;頁遊玩手遊,如遊族與《萌江湖》《四大萌捕》。

  手遊與頁遊同屬輕遊戲領域本互通,頁遊企業在手遊市場中表現得如魚得水。《萌江湖》一度拿下iOS暢銷榜前五,月流水也在千萬級別。這進一步加強了頁遊廠商在面對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來臨,第一反應便是立足頁遊優勢的基礎上,開拓手遊新區域。

  一面是還處於冉冉上升階段的手遊,一面是正在面臨轉型、短期內未必能出現大規模爆發性增長的頁遊,對於剛剛上市希望迅速展現成績的遊族自然也全力以赴手遊領域。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