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棱鏡門、微軟Windows XP停止服務等重大安全事件發生後,包括用友軟件、拓爾思、廣聯達、奇虎360在內的10余家企業和機構研究成立了“中國信息化應用安全聯盟”,共同探討如何應對當前的信息安全發展形勢,推動國產安全軟件盡快實現對國外產品的替代。“中國信息化應用安全聯盟”將在明天開展首次活動,還將發布《大型企業信息係統的國產化路徑》白皮書,替代微軟Windows軟件是重點議題。
事實上,自從傳出中國政府拒絕Windows8的消息後,市場各方都在分析國產軟件能否抓住契機,但多數人對國產軟件依然感到陌生。另外,對于所謂“國產操作係統”這一概念,國內軟件業也是一直存有分歧。2009年,工信部軟件司曾推廣一款名為“綠壩”的網絡信息過濾軟件,但軟件使用了外國的開源代碼,引起一場不小的訴訟風波。
如今,形勢緊迫,國產軟件發起聯盟希望替代微軟。誰能擔起國家隊的重任?又該如何擔當?這對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又創造了哪些掘金機會?聯訊證券投研中心策略分析師康崇利對此作出分析。
康崇利表示,目前國產係統軟件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就是中國軟件。中國軟件旗下有一個控股50%的公司叫中標軟件,它在生產一款叫麒麟品牌的國產軟件。這個軟件是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的。應用目前來說還可以,前期的應用是在國防、政府、金融還有電力這些部門進行了一些試點性的推廣,應用還是可以的。整體的佔有率相對偏低,具體數字還不清楚,但是由于目前計算機硬件基本上安裝都是微軟,所以國產化率並不太高。目前麒麟軟件還是比較貴的,但是如果以後能夠呈現出一個國產替代,它的價格還會有一個降低。
有一段時間盜版很猖獗,但是如果從商業來看,這些盜版的猖獗也給windows一個極佳的戰鬥的過程。所以目前國產軟件想要進行絕地反擊,應該怎樣操作?
康崇利認為,這是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一個市場的培養,大家的這種行為的習慣,還有就是兼容的問題。目前很多遊戲也好,商業應用也好,包括日常的一些管理也好,都有一些接口的問題,這種接口的問題,實際上還面臨著以後能否實現全面對接的問題。如果不能實現對接,投資者不可能用兩臺電腦來進行相應操作,所以這種替換可能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最有可能的就是先從原有試點的一些企業部門,比如金融、電力甚至政府機關,由這個領域逐漸再推廣到普通的大眾,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這種接替過程。
從目前中國的產業發展來看,只要給這個市場充分的時間,讓它充分的發展,一定可以做的不錯。比如手機,目前國產手機相比國際手機有差距,但是沒差那麼多,已經表現越來越好了。另外一點政策支持挺給力,如果按照這樣政策發力的角度來做,假以時日還是有一些盼頭的,這是樂觀的角度。悲觀的角度講,之前的勢力太強大了,包括windows包括ios的這種競爭會很辛苦。這種軟件還有一個自身特點,就是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自我更新,不斷加補丁,不斷演進,幾代之後,包括演進的過程,可能在後續來追的時候也需要時間,需要技術的投入。目前中國的軟件、技術能力是否能夠應付目前的發展?
康崇利指出,技術能力還是可以的,比如之前的浪潮集團替代IBM服務器,技術方面可以達到的。但是軟件還有欠缺,比如說培訓、後期的維護,這種係統的更新,這些方面是需要有一整套人馬去進行相應的維護。但是以前國產的軟件在投放市場時相對來偏窄,所以沒有大量的後續服務人員,包括係統的建設都不行。但是突然這一塊“大蛋糕”進來,讓大家去進行搶食,技術方面也需要有一個不斷的更新。但是同樣在軟件方面,在後續服務方面,也是一個比拼。所以目前最有效一個辦法,就是進行挖掘,聽說IBM已經有將近100人被挖到浪潮集團。
如果再從大的產業方向來看,軟件和硬件應該是並行的一個國產替代的過程,哪個走的會更實一些,更快一些?
康崇利分析,肯定還是硬件。因為中國相對來講,在硬件方面還是有比較好的積累,而且以作為國外代加工來講,也是具備了一定前期的優勢。軟件方面這幾年在大數據方面給予了比較大的投入,包括雲計算方面,但是相對平民用的軟件可能還不夠。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