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騰訊啟動2.5G網絡優化計劃 緩解信令負荷難題

2013-04-11 10:47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假如電信運營商指責的微信佔用網絡信令資源問題得以解決或緩解,微信還會被收費嗎?騰訊方面表示,目前正在和運營商共同探討信令解決方案,緩解微信佔用信令問題。前日晚間,騰訊微信團隊宣布,啟動2G和2.5G網絡優化計劃,研發新一代動態“心跳”技術,“靜心”後的微信“心跳”幅度大幅減弱,希望借此解決目前電信運營商2G和2.5G網絡的信令負荷過重難題。

  騰訊承認微信可造成網絡堵塞

  “不論是微信,還是飛信,抑或是其他國家的類似APP應用,信令佔用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在微信團隊的公開回應中,微信團隊技術負責人特意解釋了令運營商反復糾結的信令問題。

  手機之間通訊時,需要先給對方發一個信號,對方接到信號,雙方方能通信,這個信號就是信令。由于這種定時發送類似于“心跳”,所以每次發送的命令,被形象地稱為“心跳包”。智能手機在使用微信軟件時,要求保持不間斷的“心跳”,運營商升級到網絡3G便可滿足其要求。騰訊在聲明中說,由于中國移動的用戶多數仍在使用2G和2.5G係統,2G和2.5G網絡“對信令處理能力比較弱,在高信令負載時會比較吃力”,容易出現網絡堵塞問題。工信部負責人日前表示,正在就微信之事協調運營商和騰訊,運營商可能會對騰訊收取一定費用。

  在月初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騰訊總裁劉熾平與中國移動前董事長王建宙同時現身,探討如何從技術上解決信令問題。劉熾平表示,微信在“心跳”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優化,相比Facebook、MSN等佔用網絡資源的“大戶”,微信的“心跳”頻率已經只有前兩者的1/4。近一個月來,騰訊已經在網絡優化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例如,微信廣受歡迎的朋友圈功能,對社交照片流採用了深度壓縮技術,大幅降低了圖片大小。微信的語音留言信息,同樣採取比同類軟件更深度的壓縮技術。

  微信用戶望盡快“握手言和”

  2011年1月騰訊推出微信,手機用戶使用微信,可以通過運營商的網絡(用戶只需交納比傳統通訊費便宜很多的上網流量費),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並進行多人群聊。目前,微信用戶數量已突破3億。

  博鰲亞洲論壇日前展開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8%的人投票支持“只要不向消費者收費就行,支持運營商向騰訊收費”;71%的人反對收費,他們認為“就算微信對消費者免費也不應該向騰訊收費”;另外19%的人認為“只要我自己不出錢,收不收錢跟我沒關係”。

  “如果微信和運營商之間可以盡快‘握手言和’,我們這些用戶也就不用總揪著心了。”北京的微信用戶張揚對記者說,雖然很多業內人士都解釋說,即使運營商向微信收費,騰訊也不太可能將這部分額外費用轉嫁給用戶,可自己還是擔心雙方一旦鬧僵,用戶正常使用微信會受到影響。“畢竟很多人都在微信里建立了自己的社交關係網,一旦微信從運營商網絡‘下架’,後果不堪設想,我們非常希望各方‘角力’時能多想想用戶。”

  專家觀點

  騰訊省掉運營商巨額改造費

  “騰訊微信團隊的行動非常及時,非常果斷,市場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本來就應該通過市場各方的力量自行解決。”通信世界網總編劉啟誠昨日對記者說,非常看好騰訊與運營商的和解前景。

  劉啟誠認為,所謂“微信收費”問題,原本只是一個如何優化通信資源的技術問題,一經曝光後,卻被迅速升級為運營商“壟斷”問題和新老勢力的利益之爭,這肯定是雙方當初都不願看到的結果。

  他說,即使微信收費,最終也只會涉及運營商與騰訊之間的費用結算,應該不會轉嫁到用戶頭上。

  據他分析,騰訊自己投入經費解決信令問題,其實是幫了運營商的忙,因為這樣一來,運營商無需再投入巨額成本用于2G和2.5G網絡的優化改造。“從這個角度來說,相當于騰訊就微信佔用信令向運營商變相交費了。”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微信用戶目前已超過3億,完全有能力超越QQ成為騰訊未來10年的盈利利器,如果不能盡早結束與運營商的這段糾葛,只會因小失大,丟掉已經佔領的OTT(互聯網企業利用運營商的寬帶網絡發展自己的業務)市場。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通過我們的積極探索和努力,實現智能的2.5G動態降低信令頻率的技術,信令負載有望大幅度降低。”騰訊微信團隊產品總監曾先生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