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港澳傳真  > 正文

香港社會討論“個人遊”影響 各界吁完善措施

2014-08-19 10:52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日,有報告指出,“個人遊”旅客削減兩成會令香港本地生産總值至少損失400億元(港元,下同)或導致一萬多人失業。這再次引起社會對“個人遊”計劃調整的討論。

  香港社會就“個人遊”主要分歧在於:一方面有意見認為“個人遊”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就業狀況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意見指出“個人遊”對社會民生帶來一些影響,例如公共交通工具更為擠擁、水貨客問題更為嚴重、租金飆升等。

  針對零售業對香港的貢獻,較早前立法會批發及零售界議員方剛與業界代表委託前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林本利進行研究。8月5日,有關人士召開記者會,發表研究結果。而該報告已提交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參考。

  林本利指出零售業聘用超過34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的9.3%。而過去十年零售業受惠于“個人遊”,商鋪租金及業界平均薪金分別上升了78%及73%。他又按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分析,指出2004年至2013年間,香港受惠于“個人遊”,零售業興旺,本地市場消費開支大幅增加8190億元,較同期的本地生産總值增加8084億元還要多,當中三分之一來自訪港旅客。他又引述另一位學者的估計,認為如果“個人遊”旅客被削減兩成,本地生産總值至少損失400億元或導致超過一萬人失業。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瓊表示,香港零售總消費者人數已在上半年開始出現下跌,旺角、銅鑼灣等地有街鋪關閉後再沒有人承租開業,零售業正進入“寒冬期”。她指出如果削減“個人遊”旅客,首當其衝會令年輕人及低技術人士失業。她表示明白“個人遊”對本地市民帶來不便,但是認為不可以拒絕客人來港。

  另外,立法會議員方剛便呼籲特區政府不要再削減“個人遊”數目,並建議特區政府應設法分散遊客,例如開拓邊境購物城和邊境旅遊點。他認為這樣可達到四贏,包括增加零售業的商機、購買日用品的旅客不用進入市區、為東涌及新界北區的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以及減少北區居民對“一簽多行”旅客的怨氣。

  林本利在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減少自由行會直接令與零售業相關的供應鏈受影響,包括進出口、廣告、批發、物流等。而且,有遊客會在香港購買金融産品、物業等,間接影響也不少。

  蘇錦梁在出席一個活動後向媒體表示,特區政府曾與內地部門商討“一簽多行”改為“一簽五十二行”的建議,但是由於近月零售數據持續下跌,故暫時未有結論。他又表示,“無論在邊境或其他地方,如在酒店房間方面、交通網路、其他配套例包括豐富景點做得更好些,我是絕對同意的。”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社會就“個人遊”的影響已有不少討論。不同機構的研究報告紛紛出爐。1月17日,特區政府公佈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它以2017年有超過7000萬名旅客訪港為基礎,結果顯示香港在各方面可大致應付2017年訪港旅客的需求,但酒店房間供應將會持續緊張。5月7日,立法會秘書處便發表了關於“個人遊”的《研究簡報》,指出在評估一個城市的旅遊業的承受能力時,應同時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

  而官方對“個人遊”的表態也引起不少討論。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見港區人大代表。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在會後表示,針對“個人遊”的議題,張德江要求港澳辦和國家旅遊局就香港的旅客承受能力作研究。至5月底,有報道引述消息指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轄下的策發會會議上就如果減少“個人遊”旅客兩成的議題,徵詢與會者的意見。身兼策發會委員的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出席電臺節目時便證實行政長官的確有此詢問,並認為此舉只是“試水溫”。而行政長官在出席行政會議前回應媒體的提問時表示,“這不是一個提議,這是眾多討論的數字和做法的其中一個。”

  這些消息傳出後,商界紛紛向特區政府表達意見。六月中,香港政團經民聯及來自國泰航空、香港迪斯尼樂園、先施集團及香港餐飲聯業協會等與財政司司長會面。當中有意見關注收緊“個人遊”對同業的收入及就業機會的影響;有意見指出周邊地區都在爭取遊客,香港應先從提升自身競爭力著手等。而與會者引述財政司司長鼓勵業界多發聲,強調聽取業界的意見。而此次零售業界發表研究報告可説是對社會討論的其中一個響應。

  “個人遊”涉及的利益龐大,持份者眾多,涉及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關係。特區政府在處理此問題時絕不能掉以輕心。(陳振寧)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