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長江經濟帶規劃綱要發佈在即 數萬億投資大市場醞釀成型

2015-09-29 09:3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隸屬於我國三大經濟戰略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已完成初步框架,或將於年底前下發,很可能早于“十三五”規劃的發佈。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長江經濟帶是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的重要軸帶,有望成為“中國經濟脊梁”。其將於沿海、沿江先行開發,再向內陸地區梯度推進,如充分發揮,將形成我國東中西開發的主軸帶。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是我國三大經濟戰略規劃之一,與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南北遙相呼應,構成中國未來數年最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目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已正式發佈,但同時確定規劃目標的長江經濟帶規劃卻仍未現身。

  對此,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日前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國家發改委仍正在抓緊編制“規劃綱要”。但據記者最新了解,目前“規劃綱要”已完成初步框架,其下發時間很可能早于“十三五規劃”的發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也透露,“規劃綱要”近期將下發。

  對於長江經濟帶的地位,胡鞍鋼表示,目前我國推進的“京津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將打破過去彼此分割的“四大板塊”格局,打通區域分割版圖,實現區域一體化,尤其是“長江經濟帶”將貫通東西、南北。

  的確,長江經濟帶將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人口和生産總值佔比均超過全國的4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長江黃金水道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板塊,流域各省區之間發展差異大、經濟互補性強。“通過進一步加強黃金水道交通建設,進一步增強上下游之間在産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政策協調、規劃對接和執法合作,能夠促進流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促進東中西三大區域板塊的協調發展。”

  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也説,新時期要充分發揮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的重要軸帶對統籌區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要充分發揮一級軸帶的核心作用,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形成二級開發軸帶和複合開發軸帶。”宋曉梧表示,如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的輻射帶動作用,延伸形成漢江經濟帶、湘江經濟帶、贛江經濟帶等二級開發軸帶,合力形成我國東中西開發的主軸帶。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這個“主軸帶”,將成為喚醒處於疲軟狀態的中國經濟的催化劑。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方創琳表示,長江經濟帶是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提質增效並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的中國經濟新支撐帶。“長江經濟帶自東向西串聯的城市群是經濟帶的戰略支撐點,城市群的可持續發展決定著長江經濟帶的進一步崛起。”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及結算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也認為,中國經濟正“向內”進行區域增長新動力的培育,長江經濟帶有望成為“中國經濟脊梁”。他説,在新的階段,中國經濟將沿著黃金水道、歐亞大陸橋向內發力,加快中西部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承接沿海地區産業轉移。依託發展成熟的長三角城市群、中部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和西部成渝城市群,做大上海、重慶、武漢三大航運中心,並促進兩頭開發、推進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

  “黃金水道將與渤海灣、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沿海經濟區形成‘T’型聯動,長江經濟帶猶如搭在沿海經濟帶這張弓上的箭,‘會挽雕弓如滿月’,經濟前景可見一斑。”巴曙松説。

  的確,隨著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推進,其涉及的城市投資正在蓄勢待發。有機構指出,長江經濟帶涉及6億人口,經濟體量佔全國GDP的45%,其未來投資將達數萬億元。僅軌道交通建設方面,據測算,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區域內高速鐵路、城軌通車里程將分別達到9000公里、3900公里,其中,新增線路將帶來動車組需求480列、城軌車輛需求2500列。此外,既有線路客流量的增加也會進一步拉動鐵路設備需求。

  而預測所言並不虛高。僅涉長江經濟帶區域的湖北一省,日前就簽出萬億元大單。近日,湖北省召開中央企業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座談會,會上湖北省與中央企業共簽訂項目合作協議96個,投資總額8035億元,其中,現場簽訂項目合約33個,投資額6491億元。同時,湖北省政府與9家中央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協議投資額2730億。這意味著,湖北區域預定項目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投資總額達10765億元。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