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東北小夥兒王碩斌從北京大學電腦專業本科畢業了,那一年,本科生中僅有0.9%選擇了創業。
這是致力於大學生就業數據挖掘的麥可思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數據。5年後,在全國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歷史最高的749萬的背景下,某網站發佈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2015屆畢業生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高達6.3%。
大學畢業即創業比例逐年上升
5年前,剛畢業就創業還是件“孤獨”的事。
2009年,王碩斌在校時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做化粧品團購網站。為了省錢,他和合夥人包攬了從擺拍、修圖到寫代碼、寫文案、做推廣、當客服等所有瑣碎事情,網站于2010年王碩斌畢業時上線。“2010年剛畢業那會兒我還有工作,是兼職創業”,王碩斌一天常常要工作近16個小時。
“當時創業的人很少。我家本來就是做生意的,家裏人不想讓我讀這麼多年書後又做生意,想讓我當公務員。”王碩斌説。但短短幾年後,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政策頻出,大學畢業後選擇自主創業的人數猛增。
2014年6月,人社部、教育部等9個部門聯合實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將在4年內引領全國80萬大學生創業作為目標之一。2014年12月,教育部規定高校可允許學生休學創業。
麥可思研究院研究了近年的數據後發現,包括本科畢業生和高職專院校畢業生在內的中國大學生畢業後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7年1.2%,2008年1%,2009年1.2%,2010年1.5%,2011年1.6%,2012年2%,2013年2.3%,2014年2.9%。
通過梳理近5年的麥可思數據,記者發現:高職專院校畢業生創業比例始終高於本科院校創業比例。
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樹超認為,高職專院校畢業自主創業率之所以高於本科院校,是因為高職專院校的專業與課程設置“更偏實踐和應用”,“所以很多創業是跟自身專業相關的”。
“我就是想創業”
2012年從清華大學法學專業碩士畢業後,許耀文進入一家央企擔任董事長助理。兩年多後,他扔掉“鐵飯碗”,加入創業大軍。
“覺得生活太平淡,想做點轟轟烈烈的事情,我就是想創業。其實當時還對創業沒什麼概念,先有熱情,再找方向。”拉上之前打籃球認識的好哥們兒王通,許耀文搭建了朋友聚會平臺聚場網,以此將聚會者與聚會場所連接起來。“創業也是因為在北京壓力大,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老家在雲南的許耀文笑著説。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創業理想和“馬雲”被頻繁提及。一家創業咖啡館的廣告詞寫著:從這裡出發,你離喬布斯只有一根網線的距離。
受訪的近二十名大學畢業創業者面對“為什麼選擇創業”的提問,回答一般都是“我就是想創業”、“我喜歡創業相對自由的狀態”、“之前就有這樣的理想”。
據麥可思研究院過去6年的統計數據,本科畢業生在創業動機一欄中選擇“理想就是成為創業者”的比例始終佔據第一位,在40%以上,其中2008年41%,2009年44%,2010年41%,2011年46%,2012年51%,2013年46%,2014年48%。
“有好的創業項目”則位列創業動機第二位,且近6年比例均保持在14%左右。
當受訪創業者談到最初對創業狀態的理解時,“自由”、“挑戰”與“激情”是出現最多的詞彙。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