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賈興鵬)日前,林毅夫在“2015經濟中國高端論壇”上,圍繞“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進行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國的經濟從2008年開始,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林毅夫表示,這是根據增長的機制,也就是後發優勢來判斷的。
經過36年的高速增長以後,中國經濟有沒有可能繼續保持?對這個問題國內確實有不少學者感到非常悲觀。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其中GDP同比增長7.0%。專家分析認為,一季度較為疲軟的經濟數據,顯示目前宏觀經濟增速仍然存在進一步下行的空間。
林毅夫則認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高速的經濟增長靠的是什麼?靠的並不是過去發展怎麼樣,靠的是跟發達國家的産業基數差距,以及後發優勢。
林毅夫表示,通常看一個發展中國家後發優勢最好的方式,是比較這個發展中國家每人平均GDP水準,跟發達國家每人平均GDP水準的差距。因為每人平均GDP,代表這個國家的平均勞動生産率,而平均勞動力反映的是這個國家的平均技術水準,平均的産業框架。發展中國家每人平均GDP比較低,代表它的技術跟産業水準比較低。發達國家的每人平均GDP的水準高,代表它的産業和技術水準高。
林毅夫説,從這種發展中國家真正快速增長的機制依據,要判斷中國未來有多少年的快速增長,最重要的是判斷自身的後發優勢,在經歷了36年以後,中國這個後發優勢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林毅夫進一步分析,中國最好的經濟增長數據,是在2008年。2008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每人平均GDP水準是當年美國的21%,這相當於日本在1951年跟美國的差距。而1951年日本的每人平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21%。利用同樣的後發優勢,日本從1951年開始維持了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長。新加坡從1967年開始實現了20年平均每年8.6%的增長。臺灣以同樣的水準,實現了20年從1975年開始,每年8.3%的增長。韓國從1977年開始維持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長。
也就是説,利用跟發達國家,以美國為代表,降低産業技術差距,這個後發優勢讓日本跟這些東亞經濟體維持20年7.16%到9.2%的增長代表。所以林毅夫認為,從2008年開始我國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