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李雪梅是房山法院一名執行法官,近9年的時間,她已經記不清幫助過多少名被拖欠薪水的農民工。李雪梅告訴記者:“儘管每年都發放很多次案款,但每次看到農民工們開心地數錢,我都跟別人欠我錢終於要回來一樣,感覺特別開心,特別欣慰。”
□發還現場
準備 法警“保駕”取38萬現金
1月9日早上不到8點,45歲的執行法官李雪梅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了法院。這一天的工作有些特殊,她要帶領法警去銀行取38萬餘元現金,然後發還給29名農民工,“這筆工資款已經拖欠了一年多,終於領到錢了,他們應該很開心吧,可以給孩子買身新衣服,回家踏踏實實過個好年。”
上午9點半,取完錢的李雪梅來到房山法院執行庭外的辦事大廳。她和兩名助理一起整理著29人的案卷材料和需要簽字的表格。其間,李雪梅的電話響個不停,有詢問今天案款發放情況的,也有其他執行案件的。對於李雪梅來説,忙碌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上午10點,農民工陸陸續續來到辦事大廳,在大廳的一處櫃檯前,李雪梅組織他們排成兩隊,在兩名法官助理的幫助下,29名農民工開始領取執行案款。
領錢 “這可能是賺最後一筆錢”
“我們都是農村的,對方是大企業,以為沒指望了,沒想到法官把錢給我們要回來了。謝謝您,李法官。”拿著剛剛發到手裏的16200元,今年60歲的王樹橋激動地説。
王樹橋告訴李雪梅,“這筆錢對我太重要了,為了要錢,我腦血栓都犯了,差點沒救過來,這回終於跟媳婦有交代了。”
據了解,王樹橋是房山區石樓鎮二站村農民,兒子、女兒都在外地打工,自己與老伴帶著年幼的外孫生活,全家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他做瓦工。因為年齡大了,如今王樹橋只能零散地幹一些壘墻的活,好的時候一年也只能賺2萬多。但他和老伴兒都有病,需常年服藥,所以往往入不敷出。
隨後,李雪梅將2萬元現金遞到了排在王樹橋後面的張志手中。“請您查一下,如果沒問題請在這裡簽字並寫上身份證號。”李雪梅耐心地解釋著。張誌右手攥住李雪梅遞過來的筆,顫顫巍巍地在表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寫完,他緩慢地從口袋裏掏出自己的身份證,瞇著眼睛看了又看。“大爺,您是不是看不清?來,我幫您寫。”李雪梅主動接過張志的身份證,幫他抄下了身份證號碼。58歲的張志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告訴李雪梅,他現在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白內障,還有心臟病,“對於家裏來説,這筆錢是大數目,可能是我賺的最後一筆錢了。”張志一隻手拿著錢,另一隻手緊握著李雪梅的手。“大爺,您多保重,注意身體。”此時,李雪梅的心裏百感交集。
提醒 “幹活時最好寫個合同”
在發放案款現場,李雪梅在發錢的空隙總是不斷地提醒農民工:“幹活時最好寫個合同,哪怕是簡單地寫上每天工資、共幹了多少天這些也是好的。”
李雪梅告訴記者,近三年來,她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農民工拖欠工資案件中,僅有3.4%的農民工會跟勞務方簽訂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法律意識的欠缺使農民工在討薪的路上又多了一層阻礙,也為法院的執行任務增加了工作量。
據統計,房山法院去年執行6500多件案子,其中勞務雇傭合同糾紛執行案906件。而2013年,法院受理此類案件714件。“這兩年勞務雇傭合同糾紛案件仍持續上升,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討薪案件。”李雪梅介紹道。
李雪梅還説,農民工一直是城市的弱勢群體,法院很重視保障他們的切身利益,重視農民工拖欠工資問題。對此,法院執行局一直堅持“快立、快執”的原則,力求最快速度執結案件。
據悉,本月,房山法院還將有兩次集中發還行動。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