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房地產救經濟老路走不通

2014-09-26 09: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近期,有關房地產信貸政策松綁的傳聞甚囂塵上,盡管幾大行均未證實,但傳聞反映出的救市衝動頗為真切。在經濟增長乏力、“房地產財政”縮水的情況下,這種衝動不難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已經度過“黃金十年”的房地產業,已無力承擔提振經濟的“重任”。在調結構、去房地產化的重要階段,切勿重走房地產救經濟的老路。

  對于信貸政策,部分地方政府公布了相關措施,挽救市場與提振信心的目的明顯。在房地產發展史上,這一幕似曾相識。2008年,受多重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從當年10月起,多個城市出臺文件進行救市。10月22日,三部委發文指出,金融機構對居民首次購買住房提供貸款,貸款利率下限擴大為基準利率的0.7倍(原為0.8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隨後,房地產市場迅速升溫。

  如今的情形是,低迷的成交量似乎表明,只有信貸徹底松綁,才能激活房地產市場。那麼,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到底要不要救?

  之所以有“救市”訴求,是因為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地方財政等層面都有重要貢獻。過去多年來,這種“支柱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在新形勢下,有兩個基本判斷必須厘清。

  第一,我國正處于“調結構”的重要階段,“去房地產化”是調結構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年來,經濟增長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在很多地方,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佔當地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避免房地產業繼續“綁架”宏觀經濟,是未來的政策重要考量。

  第二,度過“黃金十年”後,房地產業將告別高增長階段。隨著整體供需關係逆轉和人均居住面積提高,房地產市場高速增長難以為繼。近期以來,房地產投資增速連續多月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表明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正在下滑,且這種趨勢難以逆轉。

  基于這種判斷,盡管多數從業者已習慣于“低迷期救市”的固有邏輯,但靠房地產救經濟的老路顯然走不通。

  不過,在城鎮化方興未艾、房地產業仍承受政策高壓、經濟增長乏力的階段,對房地產政策進行微調仍有必要。但這種調整不應以“救市”之名,而需站在維持市場平穩運行、推動經濟健康增長的角度。

  首先,房地產信貸政策有必要適度放松。在現有信貸政策下,首次置業需求和改善需求仍受諸多限制。引導合理需求釋放,是房地產調控的目標之一。因此,適度放松信貸政策、降低購房杠桿,在現階段頗有必要。

  其次,避免地方救市行為“越線”。所謂“越線”,是指逾越土地、信貸等紅線。在政策調整過程中,容易出現土地粗放利用、城市規模無序擴張、地方融資平臺過度投資等亂象,對此需警惕並嚴格監管,避免市場非理性膨脹,並帶來新的供應過剩和金融風險。

  再次,加快建設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加快完善住房供應體係、個人住房信息係統、不動產統一登記係統等建設,有助于維持市場平穩運行。在供需關係發生逆轉、市場進入低速增長期的當下,這些長效機制的推出迫在眉睫。

  最後,加快推進城鎮化相關改革。城鎮化不僅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紅利,同時是房地產業進入“白銀時代”的重要背景。加快推進與城鎮化相關的土地、戶籍等制度改革,既能開啟經濟增長新動力,也有助消化房地產市場過剩庫存,避免市場“硬著陸”。(記者 張敏)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