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周銳)工業增速、投資增速創數年來新低,發電量罕見同比下降,伴隨著中國8月份各項經濟指標集體走低,一些投行開始調低中國經濟預期增速,官方會否重啟強刺激再度成為坊間熱議話題。
不過考慮到物價、就業數據穩定,貿易順差連續兩個月創出新高等利好信號,一些經濟學家將八月份數據的波動視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漣漪,而非全局性、趨勢性的麻煩。有機構預計,官方不會在短期內放寬宏觀政策,料會更多使用強改革而非強刺激來支撐中國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指標走低的態勢從本月初就已開始顯現。國家統計局月初發佈數據顯示,8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1.1,較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生産、新訂單指數回落幅度均超過1個百分點,表明中國從生産需求到企業生産經營活動都出現下降。
價格指標的披露進一步驗證了上述判斷。8月份,中國PPI連續30個月同比負增長。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認為,這顯示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對工業品價格形成的壓力依然存在,工業品市場供需形勢仍不樂觀。
13日披露的工業、消費和投資數據更是出乎意料的低迷。8月份,中國工業增速驟降2.1個百分點,創出多年以來的新低,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更是跌至13年來的最低水準。
野村證券隨即將三季度中國GDP增速下調至7.2%,並預計自2014年三季度至2015年四季度,中國央行將在每個季度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巴克萊也將中國今年GDP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至7.2%。
在這種情況,國家統計局13日在發佈數據同時,罕見地配發署名為“郭同欣”的長篇解讀文章。該文章指出,氣溫偏低減少了企業用電需求。去年基數偏高也影響今年同比增速。在經濟運作新常態下,部分指標出現波動是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場自主調整的結果。
一些學者也強調中國經濟沒有看起來“那麼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提醒説,中國第三産業在GDP中的佔比已超過工業,其表現可能仍然較好。此外中國外貿順差較大。這兩項因素意味著中國GDP實際增速比一些機構按目前工業增速推測出來的結果要高。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也強調,雖然8月份數據預示了未來市場中的一些下行風險,但中國經濟中的利好因素優於預期。他指出,中國國內需求疲軟不僅反映在房地産市場中,還反映在製造業和其他行業中,“但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利好消息,因為製造業和房地産投資放緩是經濟調整轉型的必要階段”。
事實上,稍早時候,中國總理李克強曾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為中國經濟背書。他指出,7、8月份用電量、貨運量等指標出現一些波動,這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在預料之中的。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單科”,更要看趨勢、看全局、看“總分”。
李克強強調,隨著總量擴大,尤其是服務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擴大了,對波動的容忍度也提高了。今年後四個月,中國將推進結構性改革與調整,抱定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決心,推動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點改革,著眼解決長遠問題。
朱海斌表示,這些講話顯示中國財政和貨幣政策近期不會出現顯著變化。從貨幣政策角度,央行很可能將繼續實行中性的貨幣政策立場。預計至今年年末信貸增長將保持穩定,貨幣政策和存款準備金率會保持不變。
對於未來的宏觀政策,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也表示,中國不需要刺激政策。他強調,對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內的上下波動不要一驚一乍,有點平常心才能沉住氣。靠增加投資長期反而增加供給,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才是根本出路。(完)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