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127家房企財務費用高達142億元 保利9.8億居首

2014-04-28 08:49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截至4月28日,據統計數據顯示,滬深兩市共有127家房企公佈了2013年年報,其財務費用總計為141.89億元,同比增長幅度為9.5%;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總額為812.05億元,同比增長13.2%。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127家房企財務費用同比增長幅度低於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長幅度3.7個百分點,但其財務費用相當於凈利潤的17.47%,即平均每賺100元錢則要額外支出17.47元財務費用。事實上,《證券日報》記者也從多家房企高管處獲悉,土地成本快速攀升正嚴重侵蝕行業利潤率,多數房企已經提早抓成本控制。

  房企財務費用超億元

  統計顯示,近三年來,上述127家房企財務費用正快速逐年遞增,凈利潤增速卻同比遞減。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127家房企財務費用總計為91.38億元、129.53億元以及141.89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4.74%、41.75%以及9.5%;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總額分別為623.78億元、717.49億元以及812.05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22.25%、15.02%以及13.18%。

  不難看出,2014年房企的財務費用同比增長速度出現減速現象,而且低於凈利潤增速,但2011年和2012年則都快於凈利潤增長速度,這説明房企近兩年一斤剛開始意識到控制財務費用。此外,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上述127家房企支出的財務費用分別相當於凈利潤的14.65%、18.05%以及17.47%,即其平均每賺100元,分別要額外支出14.65元、18.05元以及17.47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還顯示,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上述127家房企每年平均每家企業財務費用支出分別為0.72億元、1.02億元以及1.12億元,這意味著平均每家房企財務費用支出連續兩年都超過1億元。

  而截至4月28日,從財務費用排行榜上看,保利、萬科、中華企業以及招商地産位居前四位,其財務費用分別為9.86億元、8.92億元、7.33億元以及6.14億元。

  高管為控成本不乘商務艙

  “房地産項目的開發總成本包括開發成本和‘三項費用’”,蘭德諮詢總裁宋延慶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道,三項費用主要包括行銷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而這三項費用與年度銷售額(營業收入)之比,就是三項費用率和每項的費效比,即投入費用和産出效益的比值。

  “2013年銷售額排名前20位的房企,除了萬達和綠地沒有準確數據外,其他18家房企的三項費用率和費效比都呈現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企業銷售額以及營業收入都實現了增長。”宋延慶向記者表示,總體來看,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産企業在成本費用利潤率、三項費用率及費效比方面優於內地上市房企。

  事實上,在房地産行業利潤率逐年遞減的大勢下,除了提高週轉率,開發商已經意識到成本管控對拉升企業利潤率的作用。

  “遠洋在一兩年前就已經開始抓成本控制和提高週轉效率。”遠洋地産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明向記者透露,“遠洋從我開始抓成本控制,我已經兩年沒坐過商務艙,遠洋還撤了高管食堂。在2013年各項指標都增長的情況下,我們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的絕對值都下降了,而由於這些費用的下降帶來的收益約為2億元至3億元,佔整體利潤的比例接近10%”。

  實際上,萬科、世茂等標桿房企近年來也都開始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萬科在費用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近年來三項費用率總體呈降低趨勢。”宋延慶向記者表示,但在此基礎上,萬科銷售費用仍高達2.85%,高於綠地、萬達、中海和方興等企業。

  “假設房價下降10%,有的企業可能還有10%的利率,而有的企業可能是零或者負利潤。”宋延慶向本報記者表示,未來的房地産市場比拼的將是成本管控能力。“誰的價格鏈上利潤多,誰就更有降價的底氣”。

  編者按:在很多人眼裏,2013年是房企高歌猛進、分外“囂張”的一年,僅從層出不窮的地王就可見一斑。不過,面子之下,裏子是怎樣的呢?房企年報顯示,在營收增長的同時,利潤增速卻嚴重滯後,而財務費用也居高不下。種種跡象顯示,隨著多個地區房價的下跌,房企外延式擴張的日子即將結束。記者 王麗新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