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陳建 杜燕)全國人大北京團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3月5日指出,中國應著手防範房地産市場下跌的風險。房地産下行的風險一旦變成現實,影響是巨大的。防範房價下跌的風險比控制房價上漲的風險更為棘手、更為艱險。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今天在北京開幕。在當天下午北京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陳雨露發表了上述言論。
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促進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陳雨露在審議中表示,應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保持房地産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
陳雨露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爬坡過程中,需要跨越三大陷阱。其一是中等收入陷阱,爭取實現連續四個十年或者是五個十年的可持續較快增長。其二是如何避免崛起的衝突,實現和平的復興,做國強不霸的國家。其三是庫茲涅茲週期陷阱,也就是避免平均17年一輪的長期建築業的衰退週期,避免房地産市場大起大落帶來的硬著陸的經濟危機。
陳雨露認為,進入2014年後,特別是在“兩會”之前,在世界範圍內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再度甚囂塵上,突破點就是認為中國房地産市場面臨崩潰。對這一點,在過去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已出現過幾次,現在要更加認真對待。因為這次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光來自國外,而是形成了內外呼應的態勢。
陳雨露呼籲:應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現代治理的高度,未雨綢繆,在繼續增加住房有效供給的同時,著手防範房地産市場下跌的風險。理由有三:
第一,從長週期看,中國現在正處於17年建築業長週期的後半段,房價也處於高位的平臺期,有下跌的內在風險。整體上,也存在結構性的供過於求現象:三四線城市已絕對供過於求;一二線城市裏,投資性、投機性需求明顯下降。根據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通常都是利率往上走、房價往下跌。在國內,從2010年開始,由於收益率市場化的理財産品、信託産品的出現,給了投資人新的投資組合和新的産品,買房實現財富保值已不是最核心的選擇。所以,從2010到2013年,樓市投機、投資性的需求佔全部購房需求的比例已從46%下跌到12%。隨利率市場化繼續推進,此趨勢還會繼續加強。
第二,房地産下行的風險一旦變成現實,影響是巨大的。這裡有“三個60%”必須正視:一是房地産市場關聯著60%的實體經濟産業,二是房地産業關聯著60%左右的銀行資産負債,三是目前中國民眾財産保有形式的60%以上是房産。由於房地産市場過度繁榮已經造成了這樣的家庭財産格局,必須面對並考慮把這種現實變成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三,防範房價下跌的風險比控制房價上漲的風險來的更為棘手、更為艱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經濟自由主義在美國、英國政策化以來,50%的經濟金融危機與房地産市場有關係。而且日本、美國、愛爾蘭都相繼失守、沒能化解房地産市場的泡沫,繼而出現硬著陸的金融危機。
陳雨露建議,未來十年中國中長期的房地産調控政策應以穩定可持續、保持現有房價總水準可控為主要目標。也就是説,未來十年,如果能夠保持住房價的穩定,沒有大起大落,到2024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14%的時候,房地産市場上的供求關係就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同時,中國經濟增長新的動力和引擎也已經找到新的替代動力,那麼房地産業就可以回歸理性。
他還建議,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人們認為有四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一是市場經濟制度的效率精神和創新思維,二是法治社會和法治國家,三是社會制度的有效控制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四是現代資訊技術基礎上的智慧政府。
陳雨露説,上述四個元素在房地産市場治理中,需要找到最佳的結合點。比如説,怎樣依據發達的資訊技術、大數據技術,準確判斷全國房地産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應當承認,在2003-2010年這個週期中,政府統計部門未能很好發揮對房價快速增長的警示作用,在下一輪2016、2017年之後房價進入下行風險的過程中,政府應當有及時、科學的警示。
談到房産市場有效供給與社會養老問題相互銜接的問題時,陳雨露説,老齡社會急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加快建設養老社區。通過市場化手段,把城裏的房子置換成養老社區的房子,不增加財政負擔,也可整體解決已出現的養老排隊問題。此外,把城市中心地區的房産置換到郊區,既能夠疏解城市人口、緩解市區看病、交通等方面的壓力,也能增加郊區就業,增加市中心的住房供給。這種有利於穩增長、惠民生、調結構、一舉多得的措施,應及時推出。
談到銀行體系應對未來房地産市場可能出現的下跌風險,陳雨露指出,要提高風險準備金。銀行體系不能成為錢荒和房地産下行趨勢的推手。如何使得銀行體系既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又配合國家的宏觀調控,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非常重要的內容。
陳雨露相信,中國能夠凝聚共識、樹立信心,促進房地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完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