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房産稅試點擴圍或“集中批准一批”

2013-08-05 09:1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財政部重申擴圍房産稅試點 研究完善單位房産的房産稅制度 消息指個人住房房産稅將僅對增量房屋開徵

  昨日,有媒體曝出房産稅開徵的僅對增量房屋開徵房産稅的“杭州方案”,並指房産稅試點徵收擴圍的方式要採用“集中批准一批”的方式,而不宜採用單個會簽、單個批准的方式,具體開徵“時間表”未定。而財政部日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通報相關事項時,重申擴大個人住房房産稅改革試點範圍,同時研究完善對工商業等單位房産的房産稅制度。對上述方案,業內人士多表示“難對房價産生影響”,財稅專家則認為,只調節高端的原則非常重要,應及早明確。 記者潘彧、何穎思

  昨日,有媒體曝出了房産稅開徵的“杭州方案”。該方案借鑒上海試點對增量房屋徵收房産稅的模式,劃定每人平均60平方米的免征面積,按照家庭為單位綜合計徵。稅率分為兩檔,對普通住宅,以交易價格的4%。的稅率徵收;對於非普通住宅,以交易價格的8%。的稅率徵收。報道還稱每人平均免征面積的劃定和認定上將涉及“存量”,即試點後新購房時,劃定免征面積需要把之前擁有房産的面積也納入計算。

  或減輕保障房的財政壓力

  “這個方案好像對房地産市場沒什麼影響。”方圓地産首席分析師鄧浩志對記者表示,由於現在已有限購政策存在,並基本覆蓋了一、二線城市,“若這個政策和限購並行,基本上想交稅的人都沒有買房名額,而可以買房的初次置業者或者改善型置業者,很難超過三口之家180平方米的免征面積。”

  鄧浩志表示,如果房産稅的開徵伴隨著限購解除,房價可能繼續上漲,“壓抑的需求入市,會引起新一波的購房潮,購房者都會把免征額內的名額用滿。”而對於稅率,鄧浩志表示“並不算高”。

  “房産稅治不了房價問題,它不是對症下藥。”第一太平戴維斯南區董事長林木雄此前對媒體表示,現在政策調控基本沒辦法扭轉這種趨勢,特別是在住宅上。

  “如果政府徵收房産稅,地方收入會增加將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或許政府可以多一些渠道、多一些空間和本錢去做保障房。現在政府賣地也會提出要求配建保障房等土地政策,這樣房價才能控制下來。”林木雄稱。

  應早明確“高端徵收”原則

  有不願具名的財稅專家對本報記者指出,到底擴圍試點是否走“上海模式”(或“杭州路徑”)目前還存在爭論。今年以來,政府內部關於房産稅擴圍的爭論主要在是對增量房産還是存量房産徵收,在各地上報的方案中,依然以針對增量徵收為主,但這樣起不到完善財産稅制的作用。因為財産稅是一種針對房産保有環節的稅收,需要涉及存量房。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近日發表文章指出,作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只調節高端的原則非常重要,應及早明確,給全社會吃“定心丸”。

  對地産股未必就是利空

  在上周的最後四個交易日,由於“再融資放開”利好,地産股連漲四天,累計漲幅達7%,但好幾日都是高開低走,顯示出投資者對於政策面的擔憂仍存。本週末,房産稅的“重磅炸彈”拋出,投資者擔憂的政策影響成為現實。

  但一位券商研究員對記者表示,假如此方案消息屬實,由於預期方案僅僅是針對增量,稅率也比較低,方案本身偏溫和,未必不存在“利空出盡”的效應。也有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房産稅的消息已傳出數次,市場對此已現疲態,下周地産股未必會過於受此利空影響。

  財政部:加快推進

  營改增等稅制改革

  財政部日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通報關於貫徹落實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預算決議和履行政府三項承諾時表示,將加快推進營改增等相關稅制改革。根據國務院第四次常務會議的決定,2013年8月1日起已將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在全國範圍內推開,並將廣播影視服務納入了現代服務業範圍。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將鐵路運輸和郵電通信等行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方案,爭取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實施。

  財政部表示,繼續研究將部分過度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産品和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消費稅的徵稅範圍,研究調整消費稅稅率結構、徵稅環節。在部分地區實施了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試點基礎上,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推進煤炭等資源品目資源稅從價計徵改革,取消相關收費基金,研究適時調整從量計徵品目資源稅稅率標準問題。 (新華)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