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 正文

陜西城鎮居民收入十年增長兩倍

2013-12-02 10:41 來源:西安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年間,陜西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2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2.4倍,全省生産總值增長了4.6倍。這十年,雖然是陜西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十年。但是,根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的一項調查顯示,居民收入卻跟不上經濟增長的節奏,經濟增長沒有給予居民充分的紅利分配。

  居民收入這十年增長最快

  據統計,近十年,是陜西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十年。2003~2012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6806元增長至20734元,增長了2倍,年均增速達13.2%,比全國高出0.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實現九年連續增長、六年增速超過全國,每人平均純收入由1676元增長至5763元,增長了2.4倍,年均增速14.7%,比全國高出1.6個百分點。2012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分別居於全國第18位和第26位,較2003年前移7位和2位。

  同時,十年來,陜西經濟增長“彎道超車”,經濟發展速度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03~2012年,全省生産總值由2587.7億元增長至14453.7億元,增長了4.6倍,年均增速21.1%,比全國高出5個百分點,十年增速均在全國平均水準之上。

  居民收入跟不上經濟增長“節奏”

  但是,陜西調查總隊發現,十年來,陜西居民收入增長慢于經濟增長。專家表示,“人們的消費能力小于社會産品的供給規模,容易導致社會消費需求不足,造成部分行業産能過量、供求失衡,使得經濟增長動力匱乏,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從陜西經濟發展實際看,近十年,陜西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分別低於經濟增長速度4.4和4.3個百分點。同時,2012年陜西每人平均生産總值位居全國第14位,但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居於第18位和26位。

  逐步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如何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陜西調查總隊表示,首先要整體提升居民收入水準,逐步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目前,我國的社會分配結構存在高收入人口少、中低收入人群大的偏態分佈現象,就陜西而言,僅有四成人口收入在全省平均水準之上,六成人口收入在平均水準之下,且農民收入遠低於城鎮居民收入。

  因此,要加快城鄉統籌發展進程,消除城鄉二元發展結構,減少農業人口和低收入者。同時,強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調節職能,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整頓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以加大財政補貼,著力提升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準,以提薪增資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以投資創業優惠政策鼓勵高收入人群創收並回饋社會,逐步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同時,還要“工資、經營、財産”收入並進,全力擴充居民收入來源,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促進陜西城鎮居民增收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此外,財政、社保、就業制度也要跟進,消除制約居民收入增長因素。

  五大因素影響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

  本報訊 (記者 宋潔) 低收入人口規模大、工資性收入水準低、財産性收入渠道窄……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表示,五大因素影響著陜西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

  ——低收入人口規模大,制約居民收入快速提升。陜西有56個國家重點貧困縣,佔全省縣(區)的52.3%。2012年全省有483萬農民年純收入在國家貧困線2300元以下。

  ——工資性收入水準低,影響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12年陜西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與全國平均水準相差1789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與全國平均水準相差718元。

  ——家庭經營性收入效益差,致使居民增收難度大。十年來,陜西城鎮居民家庭每人平均經營性收入與全國平均水準差距由264元擴大至1666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經營性收入與全國平均水準差距由621元擴大至1239元。

  ——財産性收入渠道狹窄,造成居民收入來源少。2012年,陜西城鎮居民財産性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為1.2%,每人平均財産性收入270元,比全國平均水準少437元。

  ——收入分配製度不完善,導致高低收入差距大。2012年,陜西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和最低收入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達到4.2:1,農村居民高、低收入戶每人平均純收入差距達到6.6: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3.6:1。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