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東北及中西部  > 正文

長沙“世界第一高樓”被叫停 在建摩天大樓87%在中國

2013-07-26 09:46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7月24日,號稱比現在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還高10米,高達838米的長沙“天空之城”,開工僅4天,就因沒有完成相關法定的報建手續,而被有關部門叫停。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明確表態,“天空城市”項目迄今沒有辦理報建手續。

  日前,相關部門也已向開發商遠大集團發文,要求其遵行法定手續進行報建和相關審批程式後,方可開工,以確保建築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對此,東南大學教授張馬林表示,沒有拿到有關許可就開工,構成違規。

  飽受質疑

  “天空城市”從一齣來,就飽受質疑。

  根據規劃,“天空城市”建築高達838米,比世界第一的迪拜塔還高10米,建成將兼具包括居民區、辦公區、有機農場、娛樂場所、學校、醫院在內的各種功能,可容納超過3萬人、4450家住戶。

  而遠大集團資料顯示,這樣體量的“天空之城”建造,將運用“遠大可持續建築”技術,建造週期僅為“7個月(不包括基礎)”,比以往超高層建築建設週期5-10年大為縮短。可比較的是,“迪拜塔”從2004年9月21日開始動工,到2010年1月4日竣工啟用,歷時5年多。

  如此短的建設週期,引起不少專家質疑。除了建造速度,安全品質同樣被質疑。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樓需要做抗風、抗震試驗,並“懷疑”這些試驗有些沒有。如果按公佈的造價,即使蓋起來,也會是一個空殼子。

  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尹稚對媒體表示,遠大用的這套建造技術在國際上沒有先例,而承諾造價相對又是非常低的,只有兩種可能,要不就是它在建造技術上有驚世之舉,有非常邪門的突破,要不就是一個騙局。

  高樓崇拜

  儘管超高層建築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各地建設高樓已是拔地而起,數量驚人。除了長沙的“天空之城”在建外,上海的第一高樓“上海中心”也在緊張施工,而深圳平安總部也正在建設。

  2012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20的高樓中,10座在中國。加上在建的高樓,到2014年,全球排名前20高樓,中國將獨攬13座。而據《摩天城市報告》數據顯示,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樓中有87%在中國,5年之後,中國的摩天大樓總數將超過800座,是現在美國總數的4倍,其中80%將建在經濟不發達的內陸地區。如果地方建設高樓能夠産生效益,建造也未嘗不可,復旦大學教授孫立堅表示,但是如果地方政府以為靠多建造高樓來帶動地方發展,“這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

  南京大學商學院宋頌興表示,政府興趣所在,互相攀比,才會有這麼多高樓在建,這要不得。宋頌興表示,從民生和實際發展角度來看,這種風氣也非常不好,跟城鄉一體化的思路“不合拍”。

  宋頌興表示,雖然建高樓的時候,可能會為地方的GDP帶來比較快的發展,但從市場的經濟角度來看,往往大樓越高,成本越高,後期維護等問題會不斷涌現。他認為,政府在推動高樓建設的時候容易,但是如何跟城市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很難了。

  高樓魔咒?

  與第一高樓相伴,還有所謂的魔咒效應。

  巴克萊房地産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曾表示,一個國家若突然爆發興建摩天高樓和其他類型高層建築的熱潮,則預示著金融危機正在逼近。

  勞倫斯稱,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在1930年完工,帝國大廈在1931年落成並成為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都恰好與“大蕭條”發生的時間一致。而上世紀70年代,著名的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和芝加哥希爾斯大廈落成,成為了1974年全球經濟危機的預兆。1997年,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雙子塔接棒帝國大廈成為世界第一高樓,隨後便爆發了席捲全亞洲的金融危機。再往後,2010年完工的迪拜塔新晉成為世界第一高樓。這恰好與最近的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的時間一致。勞倫斯還表示,興建摩天高樓和其他類型高層建築一般始於容易獲得大量資金的狂熱期,但通常都“最終陷入衰退”。

  真的會是這樣麼?孫立堅認為,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但是高樓只是新技術的載體,建設多高是技術的體現,這和市場存在的泡沫,引發金融危機並不存在必然聯繫,這種説法更多的可能是嘩眾取寵。

  宋頌興表示,過多建設高樓推高了房地産泡沫,地方政府不能面對高樓頭腦發熱,不理智地建設過多高樓,這常常是走下坡路的開始,這在其他國家也是有先例的。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