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知名景區宣佈上調門票價格。其中,麗江玉龍雪山門票由105元漲到130元,廣東丹霞山門票由160元漲到200元。統計顯示,國內5A級景區平均票價已邁入“百元時代”。
國內景區門票漲價,已經算不上是什麼新鮮話題了,雖然每一次的門票漲價都會招致網友公眾無數的吐槽聲,但並不能阻礙票價最終的上調。面對輿論壓力,2007年,國家發改委曾下發通知規定“旅遊景區門票價格調整頻次不低於3年”,結果就是國內各景區景點把以往每一年或每兩年一漲變成了每三年一漲而已,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
當公眾對水漲船高的票價叫苦不迭,屢屢發出“玩不起”的感嘆,那些漲價的景區景點似乎也是滿腹委屈,因為在他們看來,景區的工作人員工資要漲,景區設施要維修完善,景區本身也要升級,這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即便有政府財政上的支援,也是捉襟見肘,不漲價怎麼辦?
我們得承認,一些景區景點的抱怨,也並非是説謊或表演,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這是否就能夠成為景區票價一漲再漲,讓人看不到盡頭的理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我們先不説國內絕大多數景區景點所具有的天然公益屬性,理應允許公眾以低廉甚至是免費的門票觀光遊覽,以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接受人文古跡、歷史遺産的熏陶和教育,就是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門票依賴”也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不利於旅遊業的長遠和健康發展。
景區門票如何突破“三年必漲”的怪圈,其實就是如何在降低門票價格與平衡景區以及地方政府利益之間達成一個平衡。遊客覺得現在的景區景點門票價格太高這是客觀事實,而部分景區景點難以為繼,經營困難也是事實,那麼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由政府財政來對景區景點的門票給予補貼,然後維持其低票價甚至是免票策略。那麼政府用於補貼票價的錢又從哪來?總不能讓政府賺不到票價錢,還要“倒貼”錢吧?而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旅遊業發展理念的問題了。
旅遊活動由“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組成,和景區門票對應的“遊”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現在很多地方政府恰恰把眼睛只盯著這一個要素而忽視了其他五個要素,這才是地方政府和景區景點産生“門票依賴”的根源。如果地方政府採取景區門票降價甚至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進而樹立地方品牌、升級經濟體系、發展關聯産業,則最終創造的經濟效益,獲得的財政收入,何止原來售賣門票所得的十倍、百倍?
於是,政府拿出從旅遊業整個産業鏈條上賺取的很小一部分錢來補貼景區門票,然後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旅遊消費,最終又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良性迴圈,解決目前遊客抱怨票價高,景區抱怨票價低的矛盾,引導旅遊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