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澤鄆城東門街南段有這樣一個博物館——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由鄆城普通市民李傳遞憑一己之力,十餘年時間自掏腰包120余萬創辦,目前裏面已經展列了3112件紅色文物,且常年向公眾免費開放。日前,這個博物館通過省文化廳、文物局的驗收,還被評為菏澤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農民蓋房的架桿下搶救出土炮
3月15日,記者來到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一進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毛主席揮手的雕像,雕像後則是“井岡山會師”浮雕。“這個雕塑特意請山東工藝美院教授創作的,聽説我要弄個紅色博物館,人家只收了成本錢。”李傳遞説。
就是這樣一個博物館,由42歲的李傳遞一手創辦,十餘年來收藏徵集紅色文物,到如今建成博物館,他已陸續投入資金120余萬元。
進入博物館歷史文物廳,一尊長長的明代土炮格外吸引人的眼球,銹跡斑斑的炮筒上隱約能看到有水泥的痕跡。李傳遞向記者介紹了它的來歷。
這個土炮是從巨野一個農民手中購買來的,當時一個藏友告訴他,曾見到一個土炮筒被當作了蓋房子時用的架桿,聽到這個消息後李傳遞趕緊趕到巨野,花了兩千多元,從這名農民手中買下了炮筒。“抗戰時期農民武裝就用這個東西打鬼子,所以這也是一件抗日文物,很有價值。”李傳遞説。
和幾件有特殊價值的藏品相比,博物館的3000余件文物更能體現李傳遞這十餘年來的心血。這些文物填滿了博物館建築面積1070平方米空間,李傳遞把它們分成了領袖風範廳、紅色文獻廳、歷史文物廳,一一陳列展出。
無償捐贈紅色文物的人越來越多
李傳遞和紅色文化打上交道得從2000年説起,當年一部叫《長征》的連續劇熱映喚起了李傳遞童年的記憶,還讓他萌發了開家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餐廳的念頭。
那時候他並沒有想到會辦成今天這個博物館。“剛開始,就是想著開一家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餐廳,蒐集和革命有關的紅色物件,用來裝飾飯店。”
2008年起名為“紅軍閣”的飯店開業,此時,他收藏的紅色物品越來越多,而他也迷上了收藏紅色物品和研究紅色文化。
有一次,在菏澤馬海文化街,他遇到一個收藏毛主席像章的,他打算買一些,可對方要求把兩千多枚都買走,否則不賣,李傳遞咬咬牙,花了將近兩萬元全部買下。“回家後不敢跟妻子説,後來妻子知道了,我就找了一個懂收藏的朋友勸妻子説這些像章很值錢,妻子才作罷。”李傳遞説。
李傳遞説,這些年他經營餐飲公司的大部分收益都投進了紅色博物館。不過讓他高興的是,隨著博物館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無償捐贈紅色文物的老革命、老領導及革命後人也越來越多。
延伸閱讀
博物館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當地居民魏先生今年春節期間,剛剛帶著13歲的孩子去參觀了博物館。魏先生告訴記者,通過參觀博物館,也讓孩子了解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他説,上初二的兒子在參觀博物館後,才知道當年劉鄧大軍渡黃河時也曾在鄆城留下足跡,“孩子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沒想到在身邊就能看到刀槍炮等武器,還能了解自己家鄉的歷史。”
目前,經菏澤市委宣傳部審核通過,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已被評為菏澤市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菏澤市委宣傳部學校教育科科長王倩介紹,鄆城傳遞紅色文化博物館雖然場地不是很大,但切合愛國主義主題的藏品不少,把它評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方面是鼓勵民間這種公益辦館的行為,另一方面,只要掛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必須永久性免費向公眾開放,這樣一來能讓更多民眾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發揮這種民間紅色博物館的作用,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文/片 本報記者 崔如坤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