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河南商報開始推出《我從哪來》大型系列報道,引發讀者強烈關注。有許多人,想知道自己的姓氏來自哪。還有許多人,雖然他鄉已是故鄉,但卻被血脈深處的“根”牢牢牽絆著。在他們看來,不管走到哪兒,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先祖。記者 丁亞菲 李肖肖
反響
眾多讀者希望了解
自己的姓氏
昨日,河南商報《我從哪來》大型系列報道引發讀者強烈關注。很多讀者致電記者,説了解到不少知識,也想知道自己的姓氏來自哪兒,中間經過什麼演變。
讀者介先生一大早就打來電話,他想知道自己的“介”姓源於哪兒?他的老家在漯河市舞陽縣,村子裏1000多口人全部姓介,聽老人講,臨潁縣城東南角有個“小介莊”,和他們“大介莊”是“親弟兄兩個”,在明朝末年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下同時遷入河南,現在家譜的八個輩分已經用完,不知道該怎麼續,希望能找到同族的“一家人”。
讀者康先生説,他手裏有康姓的家譜和研究資料,如果有需要,願意和大家分享。
故事
“除夕不吃餃子的
就是我們家人”
河南省封丘縣應舉鎮李郭莊村的李九星,講了一個關於他們李姓家族的故事。
他説,也不知道從哪一代起,他們的先祖兄弟幾個逃難,當時不知道還能不能聚到一起,就約定,除夕夜不吃餃子的李姓就是一家。他們的先祖逃到封丘後,就在這裡落地生根,至今村裏族人還保留著除夕夜不吃餃子的習俗。
如今,村裏人幾乎全部姓李,但沒有人再遇到過有相同習俗的村落。“如果有,就應該和我們是一家。”李九星説。
李常盛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理事長、香港康業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
李常盛出生於印度尼西亞,曾捐資為福建農林大學建設圖書館等,併為坐落于鹿邑的中華李氏大宗祠捐款。
不管身在何處,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先祖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是李氏宗族組織中規模最大、機構最完整的世界性李氏宗親會,至今已有38年曆史,會員遍及世界各地,其宗旨是“敦親睦族、團結互助,推行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促進宗親團結、民族團結”。
2009年,世界李氏宗親大會在鹿邑召開。在此之前,李常盛已到過3次鹿邑。對自己再次“回家”,他感慨萬千,“不管身在何處,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先祖。”
他説,海外宗親長期居住在國外,希望借拜祖更多地接觸老子理念及中華文化,更多地聯誼李氏宗族。希望把鹿邑、把老子的理念擴展到全世界,讓李氏宗親們、讓世界各地的人更加認識鹿邑、認識老子、認識老子的理念。
李國憲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執行副理事長,現居臺灣
作為李氏後人,能回老子故里拜祖很榮幸
李國憲的先祖,據考最早是明末清初隨鄭成功來臺的李姓分支。往前數,出自福建李火德,再前數,便是隴西李氏,往根上追,就到了鹿邑老子。
作為臺灣李氏宗親總會前理事長,李國憲長期致力於研究臺灣的李氏文化和團結李氏的宗親組織。他説,目前臺灣地區80%左右為李姓開閩始祖“火德公”派下,在不同年份紛紛移墾來臺定居。最早成聚落的李氏,可能是臺南縣學甲鎮宅口、下社的李家,是隨鄭成功來臺的,他們落腳在臺南縣學甲、北門、將軍一帶,以漁撈農作為生。明末清初更是大量來臺,分佈在臺灣全省各地區。
李盧謙 東莞市政協原副主席
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的現在
從2009年至今,80多歲高齡的東莞市政協原副主席李盧謙,已到過5次鹿邑。每一次,都跟尋根謁祖有關。
在他們當地,村村都有宗祠,每年必要祭祖。當地還把宗祠跟社會活動中心結合起來,既方便村民祭拜,也不影響村民的文化娛樂休閒。
至今,他已在東莞為中華李氏大宗祠籌款100多萬元。至於做這一切的原因,他用一句話來概括: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的現在。
拜謁先祖
“能回到鹿邑拜謁先祖老子,是我多年來的一大心願,讓我了解到了先祖和老子文化,認識到李姓之久遠的歷史。作為一名李氏後裔,我感到非常自豪。”
——菲律賓李氏宗親總會前理事長 李逢梧
已經79歲的李瑞河,2009年前來鹿邑,終於完成了他祭祖的願望。因為身體原因,他還帶著醫生隨行。“1986年接任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第六屆理事長時,我就有回到聖祖故里謁祖尋根召開年度大會的願望,終於達成心願。以後當竭盡全力,使我會和鹿邑的關係更加密切。”
——有“世界茶王”之稱、世界李氏宗親總會永久名譽會長 李瑞河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現在人多勢眾,會中不乏財雄勢大的尊長仁翁,可一般很多事情,他們也會尋找心目中的祭祖聖地,老子故里地處中原腹地,必定吸引全國和全球眾多李氏的目光。”
——全美李氏敦親總公所主席 李殿邦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