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濮陽縣城,保留著一個規矩:每到清明,濮陽縣和周邊的張姓人,都會到老城拜祭祖墳。過去當地張姓人不知始祖是誰,只認這塊“發源地”;如今,人們為張氏得姓始祖揮公建起氣派的陵園,每年回來祭拜的張家人也越來越多。
上古時代,揮公也許不曾想過,張姓一路發展至今,已成為全國第三大姓,子孫更是遍佈天下。
一個家族對故土的堅守
“巍巍中華,源自炎黃;浩浩張姓,族史輝煌。”——張氏祭祖歌
再過幾天,世界張氏總會的理事張兆戰就要從濮陽出發,動身去臺灣了。3月11日,世界張氏總會要在臺灣南投縣舉辦六屆二次理事會。
聊起張姓,張兆戰有“發言權”:從他家族譜上算,他已經是第26代張家人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濮陽縣海通鄉前康莊村,村裏絕大多數都是張姓,他們有個共同的祖先——德公。
德公是族譜上的第一人,明朝年間中過進士,家中兄弟四個,三個都遷往外地,獨留長子德公守在家鄉,開枝散葉。幾百年過去,還是在這塊土地上,張家人早已人丁興旺,子孫成蔭。這些年,山東、山西等省份共12個鄉的張姓人,陸陸續續到村裏找德公後代,尋根親、續族譜。
生活在明代的德公並非“原點”。據張兆戰説,德公之前,家中就曾有過老族譜,只可惜在明代時被燒燬。多虧德公,族譜才又續了下來。
“天上得來”的姓氏
“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元和姓纂》
據考證,張兆戰家族所在的濮陽縣,正是張姓的發源地。關於張姓的起源,學界眾説紛紜。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就是“揮公説”。
從“張”字的構造不難猜出,這個姓氏,一定與“弓箭”有關。但你能想到嗎?張姓與天文學也有點關聯。據記載,揮是黃帝的孫子,他少年時就英武聰慧。他用獸筋固定彎枝製成弓,又將搭在筋弦上的竹箭反覆射出,發明瞭世上第一副弓箭。
他的靈感,來自於夜觀天象時看到的弧矢星。弧矢星共9顆,在天狼星東南方向,形狀如一副射向天狼星的弓箭。為紀念這一發明,如今,濮陽縣揮公陵園大殿的天花板上,還畫著一幅弧矢星圖。
相傳,揮教族人學會製造和使用弓箭,涉獵鳥獸。後來,因揮功勳卓著,顓頊封他為“弓正”,亦稱“弓長”,並賜姓張。
濮陽,張氏起源之地
“濮陽本顓頊故都,今為中州勝地,張姓源出於濮陽,歷代明賢輩出。”
——原北京大學教授、哲學家張岱年
如今,在濮陽縣東南,坐落著一座佔地千畝的揮公陵園,陵園內松柏蒼翠、石碑林立。
陵園正中是揮公大殿。大殿造型獨特,不論從正面看還是從空中看,都是弓形。2005年,“世界張氏第二屆懇親大會”就在這大殿前舉辦,總人數1600余人,其中包括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及我國港澳臺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來賓。尋根之情,縱使遠隔千里,也無分別。
主殿內,立著揮公塑像,以及一眾張姓名人塑像。偏殿中,有一弓箭館,館內珍藏著數十副弓箭,年代從古至今,儼然一部弓箭發展史。
“蒐集這些弓箭,花了我們足足兩年時間。”世界張氏總會副會長張宏江把每張弓都當成寶貝,“這是我祖先留下的東西。”
揮公留給後世的,當然不只有弓箭。
走出揮公陵園,就是繁華又現代的濮陽縣城。張宏江説,揮公陵園周圍方圓10公里內,就有5萬張姓人,整個濮陽市範圍內,張姓人超過30萬。幾千年來,萬千“張家人”上山下海、開疆拓土,足跡遍佈全球,名人能士輩出——也許,這才是揮公留下的最寶貴財富。
張家逸事
打油詩源自張家人
中唐時代,有一位姓張名打油的人,作詩愛用俚語俗話。比如他的《咏雪》:“江山一籠統,井口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他的詩,幾乎每首都“別出心裁”,讓人忍俊不禁。比如,“六齣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
後來,這類不講平仄、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詩歌就被冠以張打油的名字,叫做“打油詩”了。
揮公、濮陽城與澶淵之盟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澶淵之盟,和張姓始祖、濮陽城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揮公發明弓箭後,經過歷代戰爭的錘鍊,人們逐漸在弓箭的基礎上發明出了毒箭、鳴鏑等威力更大的武器。
到宋代時,出現了一種“三弓床弩”,即把3張大弓合併起來,需30人才可拉開,射程有1000多米。這樣的兵器,在宋代無異於大炮了。
西元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
“當時,遼宋大軍在澶州附近交戰,宋兵正是用這三弓床弩,射死了遼國大將蕭撻覽。遼兵失了主將,方寸大亂,與宋坐下來談判,之後便有了‘澶淵之盟’,宋遼之間百餘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千年後,揮公大殿的弓箭館裏,張宏江對著仿製的“三弓床弩”感慨,“可以説,這一箭,直接影響了宋遼兩國的邊境局勢。”
而當年的澶州,正是現今的濮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