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話劇《茶館》河南將演 將堅守經典的原汁原味

時間:2014年02月21日 09:55 來源:大河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楊立新

  濮存昕

  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文化符號,那麼話劇《茶館》一定是其中之一。從1958年至2014年,《茶館》這部人間悲喜劇已經演繹了650多場,近半個世紀,《茶館》已成為經典最令人信服的注解。2月27日至3月1日,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擔綱主演的話劇《茶館》將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昨天,《茶館》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召開新聞發佈會。談起即將開啟的2014年《茶館》首場鄭州站演出,濮存昕寄予了自己的期望:“我們期待的首場鄭州站演出,是臺上臺下充滿了對作品理解的一場演出,是我們的表演呈現和鄭州觀眾真正連心的一場演出。”得知2月27日的演出由大河報獨家冠名,濮存昕欣然寫下:“大河報邀您來‘茶館’坐坐。” 記者 梁寧 文圖

  代替老舍先生跟觀眾掏心窩子

  《茶館》是一部京味兒十足的話劇,一直很少出北京演出,對於這部眾人皆知的經典話劇,能在劇院欣賞的觀眾並不多。

  談起此次出京演出,北京人藝副院長濮存昕帶著信心,也帶著一份責任:“因為這部戲是老舍先生所寫,是最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是很有信心的,這部作品也是我們自己特別想介紹給全國各地觀眾的。這部戲的藝術魅力在於,我們演員在念這部戲的臺詞時,也是津津樂道,永遠是受益匪淺。焦菊隱老師是天才,他創造的經典,我們希望能用今天的演出來影響以後的觀眾。我們想通過演出來不斷滋養自己、滋養觀眾,我們要把這齣戲接下來,在生命的輪迴中,負起該負的責任。”

  導演焦菊隱曾將《茶館》比作一幅《清明上河圖》,上到前朝貴胄、封疆大吏,下到販夫走卒、流氓地痞,他們在時代飄搖中各自掙扎求存,這部經典話劇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在看這部戲時,當戲中故事以一種你無法招架的形式直接呈現在你的面前、走進你的心靈時,相信所有觀眾都會被劇中的人世滄桑所觸動。十年前,也許我們都還在模倣老一輩人的表演,但現在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對生活、對歷史也有了更深的感觸,我們完全就是代替老舍先生在跟觀眾掏心窩子,誰都想過自己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什麼,那麼就來感受老舍先生的文學力量吧,相信有人生滄桑、有文學敏感的觀眾,看到《茶館》這一齣戲,一定會覺得‘這就夠了’。”

  其實創新沒太大必要

  繼承與創新是舞臺藝術的永恒話題,而經典作品卻又以其強大的文化歸屬感難以撼動。1999年,林兆華導演曾試圖對老版《茶館》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但效果卻並不好,最終不得不抱憾繼續復排焦菊隱的首演版本。56年的經典,《茶館》是否真的一點就不能變?

  對於這個看似充滿悖論的詰問,楊立新有著再清晰堅定不過的理念:“《茶館》在創作之初,自有老一輩人的創作初衷,他們在創作、排戲、導戲時,距離劇中的歷史更近一些,理解也會更透徹一些。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演員都是與這段歷史相距越來越遠,對這段歷史的體悟並不如老一輩,在我看來,其實創新是沒太大必要。”在楊立新看來,《茶館》作為人藝的招牌,已經陪著劇團走了50多年,人藝100年的時候,《茶館》還將會在。“對於《茶館》,我們要全面繼承,謹慎創新,吃透它,這才是後輩們最應該做的,哪些新要創,哪些舊要改善,這都是慢慢琢磨的事兒。”

  劇目經典不可破,但在表演詮釋上,不同代的演員如何能一脈相承地繼承《茶館》?對此,楊立新表示:“話劇不像京劇,它不是程式化的表演,沒有門派,演員們都要根據個人具體條件來對角色加以適當的變化,我們詮釋的永遠是具有文學理解和個人創造、有著特殊處理的作者筆下的那個人物。不管誰演的‘秦二爺’,他永遠都是‘秦二爺’的樣子。經典話劇好看就在於,換了一撥演員,觀眾還想去品一品他們呈現的是什麼味道。”

  《茶館》帶來文學的力量

  話劇《茶館》即將於2月27日至3月1日在河南藝術中心上演,連續三天的演出,如今已是一票難求。面對鄭州觀眾對《茶館》釋放出的消費信任感,濮存昕深感欣慰:“劇場藝術在文化消費力上算是高層次,話劇最低檔票價也是幾百,對於一種藝術傳播來説,活兒好才是最根本的東西,比起電視,話劇的輻射面遠遠達不到,但我們堅守的藝術品質卻是吸引觀眾最大的力量。”

  談及鄭州站演出,濮存昕還表示,鄭州是中原文化的肥沃之地,尤其鄭州年輕一代的觀眾,很多都有著對藝術的熱情追求,“《茶館》能去鄭州演出,它帶去的不是逗樂的、消遣的而是文學的力量,我們有自己的自信,只要是把老舍先生原汁原味的東西呈現出來,我們就會有自己的市場。”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