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陸客大量到訪、展覽空間不足問題,臺當局近年來力推“大故宮計劃”,若順利付諸實施,臺北故宮場館面積將由目前的9500平方米擴大至66000平方米,同步展出文物從現有3000件增加為15000件。
可惜願景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臺“環保署”昨天舉行二階段環評範疇會議,多數發言者表態反對該計劃;開會前,還有一批環保人士與居民代表在“環保署”前舉牌示威,反對“華而不實的大故宮”。抗議聲不斷,也給這項宏大的計劃投下很大變數!
陸客劇增,臺北故宮空間“吃緊”
1965年落成的臺北故宮,截至目前已進行了五次擴建,最近的一次是在2007年,但對典藏近70萬件文物的大型博物院來説,9500平方米的展館面積仍顯跼踀,很多文物堆在儲藏室裏沒辦法展出。馬英九2008年上任後開放陸客赴臺觀光,作為陸客的必遊之地,臺北故宮的空間不足問題更加凸顯。面對遊客的劇增,以及文物數的持續增長,臺當局于2010年元旦正式啟動“大故宮計劃”。
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市至善路二段,其周邊約20公頃土地原屬軍事用地,臺當局已將其收回,並交給臺北故宮作為擴建之用。按最新規劃,將在8年內開發新館2.2公頃、藝文特區4.8公頃,呈現國際現代化博物館的氣勢,預計所需經費總計將達222億元(新台幣,下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日前出席國民黨中常會時透露,去年他們共接待遊客450萬人次,其中陸客197萬人次,“大故宮計劃”完成後,每年將可接待1000萬人次。
在昨天環評範疇會議上,開發單位反覆強調,臺北故宮現有的主體結構是50年前設計的,所珍藏的巨幅書畫挂軸、長卷、巨幅地圖等至今仍無法展出;而當前的人流、車流,也讓臺北故宮內外不堪重負,實施“大故宮計劃”,可以大大增強國際競爭力。
反對者質疑借機大肆擴張地盤
馬“政府”的願景雖美,附近居民和相關環保團體卻大多不買賬。臺灣現在有個流行語叫“小確幸”,他們大概也有點這種心態。昨天上午,大雙溪好土聯盟、民陣士林工作站等團體在“環保署”門前示威,提出的訴求就是“反對華而不實大故宮,我要精緻故宮/安居好生活”。大雙溪好土聯盟成員練燕村表示,“大不一定就是美!”反對遊客增加就擴建的邏輯。她也強調,遠雄合宜住宅案殷鑒不遠,“大故宮計劃”是花納稅人的錢,更須全民一起來把關。
臺北故宮退休研究員張世賢在環評範疇會議上説,陸客多因好奇而來臺北故宮,想照個相留下“到此一遊”的紀念而已,除了相關學者,真正對文物有興趣者很少。臺北故宮卻借此大肆擴張地盤,而將永續經營的理念甩到一邊。臺北故宮退休編纂宋後玲則質疑,為了“消化”大陸游客,花200多億元來蓋展館到底值不值?她建議,不妨對陸客採取限量預約進出的辦法,“臺北故宮文物輪換展出,想看就多來幾趟,何必一定要擴大展館全部展出呢?”
文史工作者林豐松認為,臺北故宮不惜破壞水文、地質,決定斥鉅資挖兩個大坑。而附近的大屯山是活火山,一旦爆發,必造成大地震,兩個大坑上不管是否有厚的土石方或鋼筋混凝土,若整個塌下去,必定變成“萬人冢”。他表示,應考慮外雙溪環境承受度,為後代保留好山好水。
爭議多,能不能蓋成還很難説
在會議上,很多反對者質疑,既然臺北故宮空間狹小,未來不妨把部分文物移到臺北故宮南院或臺中分院。事實上,馬英九近日已明確否定興建臺中分院的規劃。他説,“博物館要集中在一個地方,一分開之後,對博物館的營運會産生很大問題,更何況臺北故宮收藏雖然有六七十萬件,但真正屬於器皿文物的只有十萬件左右,不可能分散”。而位於嘉義縣的臺北故宮南院,將於明年底啟用,定位為“亞洲藝術博物館”,未來裏面珍藏的臺北故宮精品數量有限,大多數是徵集而來的亞洲各地文物。
民進黨2000年上臺後,打著“南北平衡”、“本土化”的旗號,籌建臺北故宮南院一開始就是個政治考量,自然充滿著爭議,結果蓋了近10年,今年6月5日才終於舉行上樑典禮。和臺北故宮南院相似,“大故宮計劃”也是爭議頗多,不僅在野黨強力杯葛,民間團體也在集結抗議,能不能蓋成還很難説,臺北故宮方面至今也沒排下時間表。即使臺當局最後力排眾議,按臺灣現有的政治生態,想親臨“臺北大故宮”參觀,應是N年之後的事了!(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