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舊書不是廢紙 臺北環保局辦書庫收二手書

時間:2014年06月09日 08:39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書的今生是知識的化身,後世卻變成了紙漿,當舊書被廉價收購後,其效益的大幅貶跌令人扼腕。為了充分發揮書籍的智慧效能,臺北市專門設立了延慧書庫,讓舊書有了最好的歸宿,讓知識伴著愛心在一個個需要的人手中流轉——

  通過了“學測”(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又通過了相關面試,臺灣的部分高三學生如釋重負,他們已有資格升入自己理想的大學了。三年苦讀留下的大量學習參考書往哪兒去?可別扔嘍!捐給臺北市環保局辦的延慧書庫,提供給有需要的同學繼續使用。

  5月16日上午,環保局把收書的車輛開進了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校園,同學們把用過的書在指定處碼成一摞摞,準備裝車,而高一高二的學弟學妹們已圍著這智慧的書山忙不迭地“淘寶”。記者也上前翻尋,只見《大學英文科滿分攻略》、《選修數學課堂講義》、《愛上作文的8堂課》、《高三物理600題》等各個科目的參考書應有盡有,基本都是八九成新,大部頭的一本定價400至500元(新台幣),薄一些的100多元,書裏充滿畫線和解答,同學們勤學苦練的痕跡歷歷在目。

  正在上高二的李偉倫同學已抱了一滿懷的書,還在繼續認真挑選,“這些練習冊是學長們做過的,那麼必是經過篩選,應該很有用,我想他們都考得那麼好,我也沾沾光。”他樂呵呵道。前來參加捐書儀式的該校學生家長會成員李先生也挑了幾本。他告訴記者,兒子在上高一,一學期光買課外參考書就得花費四五千元,高中三年讀下來,怎麼也要1萬多元,這對那些中低收入家庭來説是不小的負擔,把學長們淘汰下來的書接著用,既傳承了知識和經驗,也節省了購書費,可謂一舉兩得。

  都説書籍是人類知識的階梯,但過去臺灣初、高中生畢業後,大堆的課本和參考書除了一小部分被低年級學生借用外,大部分還是當作廢紙拿去化為紙漿,而很多有需求的人又只能花錢到書店購買。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雙重浪費,原因在於供需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對接渠道。為解決這一問題,去年1月,臺北市環保局在全臺首創成立了延慧書庫。

  臺北市環保局局長李獻忠告訴記者,延慧書庫的舊書及參考書來自臺北市及島內其他縣市民眾和學校的捐贈,整理歸類後,學生可憑學生證每月免費領取3本,中低收入戶憑證每月領取10本,普通民眾可用15顆廢電池兌換一本。每逢開學季或配合兒童節等節慶活動還會“加碼送”,以此來發揮二手書的最大效用,幫忙弱勢學童,普及“惜物愛物”的觀念。2012年,天秤颱風使臺東縣泰源部落一處可供100多名學童讀書做功課的書屋嚴重受損,裏面的圖書盡毀。延慧書庫接到求助信後,立即送去1000多本圖書以解燃眉之急。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延慧書庫已送出二手書12800多本,回收廢電池近萬顆。

  二手書的回收方式十分簡便。每週除週三、週日外,每天都有各類垃圾回收車定時定點穿街過巷,民眾只要把書捆紮好送上資源回收車就行;如果要捐贈的圖書超過200本,就打電話給臺北市的清潔隊,請他們到府收取;臺北以外的縣市也可以將書籍直接郵寄到延慧書庫所在地。

  那麼廣大民眾又如何獲知延慧書庫的動態呢?臺北市環保局第五科科長崔浩志告訴記者,除了委託各家媒體發佈二手書回收和發送的相關資訊外,還請市政府裏的各個部門將宣傳材料下發到下屬的各個單位,再層層散發出去,尤其在學校和書店周圍更會廣泛告知。同時,他們還在公共交通、電視臺等處發送公益廣告,去年5月,又新增二手書籍網路查詢功能,讓延慧書庫家喻戶曉,方便索取,吸引全民參與這項愛心環保行動。

  今年2月,為配合開學季,延慧書庫推出“加碼送”項目,于開學後一個月期間,開放學生免費索取6本書,中低收入戶免費索取20本書,結果各年級的參考書很快送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得知這一情況後,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及一些書局立即慷慨援助,送來了大批圖書,解了書荒之困。

  有鋻於此,今年3月,臺北市環保局大力增加回收舊書的渠道,與島內9家連鎖書局、超市、百貨賣場等合作,在14個門市設置了捐書箱,以方便民眾捐贈。此外,延慧書庫也得到臺北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援,目前已有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師大附中等8所中學參與環保局的舊書回收活動。一些書局還把倉庫積存的一些教學參考直接捐贈,為延慧書庫注入新的資源。目前,延慧書庫已運轉有序,成為深受民眾歡迎的智慧寶庫,也成為臺灣倡行節能環保的又一個新典範。(原題:舊書,不是廢紙 ——“節儉臺灣”系列報道之五/記者 林娟)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