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10日報道,中國民間正向日本追討文物。此次中國民間向日本追討的文物係“中華唐鴻臚井刻石”。對日索賠聯合會7日致函日本天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迅速歸這件被掠奪的文物。至此,中國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歷程實現了兩個首次。這是 中國民間首次向日本方面提出追討,與此同時這也是中方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今年是又中日甲午海戰120週年,在這個時間節點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可以説是意義重大。
民間向追討文物 實現了兩個首次
流失文物回歸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種:回購、捐贈和追討。目前,國際上海外文物的回流,超過90%主要依靠回購,也就是拍賣。
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討文物
此次中國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則實現了一個小小突破,首次在對日文物回歸過程中使用追討手段。
文物法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院長霍政欣認為:“這個事件可以起到民間促政府、包括整個社會高度關注日本返還歷次侵華戰爭時期,系統掠奪的數以百萬件的文化瑰寶;同時,對日本形成強大的國際輿論壓力。因為返還戰爭期間、尤其是二戰期間的文物,在國際上已經積累了非常成功的先例。”
這次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事件的另一個亮點則在於,這也是民間首次向日本皇室提出歸還被劫掠文物的申請。
現存在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碑及碑亭
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表示:“曾經也有中國人到日本皇室去過,也發現了這塊碑。從我們和日本打交道二十多年的經驗來看,日本皇室和日本政府還不大一樣。當他知道了在自己家裏面有中國戰利品,他肯定會反思這個文物到底會怎麼樣,我們感受到文物歸還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民間向日本追討文物在於輿論施壓 真正主體還是政府
童增坦言,要回文物,最重要的不是“日本皇室的良心回歸”,而是社會推動力和政府出面追索。
據了解,“追討”是追回文物中唯一不用花錢的方式。它主要有民間、法律和政府三種途徑。
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應該通過法律追索實現文物回歸。不少民間律師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然而,由於訴訟主體性和各國對文物所有認定差異等問題,法律手段總是無法取得預期效果。
不過霍政欣教授則指出,雖然文物回歸可以多管其下,但是最終的合適主體仍然只有政府:“我們國家的文物法規定文物屬於國家所有,所以從法律上講,只有國家或者説只有政府是提起文物追索的主體,民間追索應該説只能起到輿論和道義的支援作用,體現中國民眾的訴求。政府和民間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的關係,所以民間給我們政府提供決策的基礎,那是最好的。今後要真正推動文物的成功追索,還需要中國政府出面,在中國、日本兩國政府之間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什麼?
“中華唐鴻臚井刻石”是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現藏日本皇宮。它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目睹了日本遣唐使西去東歸學習盛唐的往事,記載了中國統一的歷史進程,對中國東北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
史載,唐鴻臚井刻石本是一塊重逾九噸,單體十多立方米的駝形天然頑石。西元713年(唐開元元年),唐玄宗使鴻臚卿崔忻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後,崔忻原路返回長安,路經旅順都裏鎮,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于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刻石一塊,永為證驗。刻石文字共29字,分3行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1895年,清軍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方亭,護衛刻石。1908年,日本軍隊將刻石、護衛亭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宮至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