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忠臣鄭洽隨侍建文帝流亡 子孫後代遵囑守墓至今

時間:2015年08月06日 16:5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型古裝歷史劇《王道劍》創作背景資料探究——

  建文帝出亡寧德證之十八:蠻煙蛋雨

  西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為鞏固中央集權,建文帝著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時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舉兵反叛,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後,宮中建文帝卻離奇失蹤,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處?民間普遍認為他最終逃離了危險的漩渦,消匿民間,這引發了一代又一代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專家的好奇和探索。臺灣前“行政院”院長、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著名武俠小説作家劉兆玄(筆名上官鼎)依據明朝“靖難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説”的歷史背景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説《王道劍》。由九洲文化傳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臺灣吉富文創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該小説同名電視劇將於今年10月開拍。

  經有關專家的實地調查與田野考古,寧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説取得了25組環環相扣、密切關聯的證據鏈。現讓我們跟著這些證據鏈,揭開600多年來的歷史謎團:

  

建文帝(左)和鄭洽(右)的塑像

    相關閱讀

  謎一:上金貝古墓之謎   謎二:支提寺懷古詩之謎  謎三:雲錦袈裟之謎  謎四:鄭和下西洋之謎

  謎五:千尊鐵佛之謎 謎六:“尋仙”之旅  謎七:避難雪峰寺  謎八:建文遺作

    謎九:殿前指揮使 謎十:保駕大將軍 謎十一:佛門劫 謎十二:萬歲牌與尼姑庵

   謎十三:寧德城隍廟 謎十四:寧德師公廟  謎十五:最後的抗燕  謎十六:天子恩師 

    謎十七:從臣鄭洽

  歲月如刀,削去了故事曾經的容貌。建文帝與其從亡諸臣的具體事跡,今人無從詳談,我們僅能從民間故事、歌謠中窺見一二。明代交通不達,福建地處偏遠,朱棣的勢力暫時無法滲透此地。建文帝從浙江浦江鄭義門逃到寧德後,他的舊部們都忠心耿耿,認為真龍天子必將奪回皇位。他們以山寨、村落和寺廟為據點,展開了抗燕活動。寧德人講“銀藏後花園”,説的就是建文帝將抗燕輜重、糧餉藏在後花園這個地方。

  不過,朱棣絕非等閒之輩,他不光會用殘酷的手段鎮壓朝野,還能以最短的時間將動亂之後全國的經濟、文化恢復正軌。漸漸地,天下人承認了燕王朱棣的統治,雖心知其獲得政權的途徑並不合法。建文勢力衰微,老百姓更願意滿足於安居樂業,而不是為帝王將相的權力拼命。到了這個地步,雖有少數忠義之士仍扶持建文帝,拳拳之心終也化作了滿腔恨憾。一如歌謠唱的那樣,“羅隱做皇帝,鄭堂做軍師。羅隱不成帝,鄭堂不成師”。前篇我們提到“羅隱”是建文帝在閩東的一個化身,“鄭堂”就是忠臣鄭洽,建文帝沒有可用的大將,就讓身為翰林侍詔的文官鄭洽擔任軍師,最終難免舉事失敗。此時建文帝年事漸長,永樂勢力掌控了大局,他知道如果複國會給蒼生帶來新一輪劫難。長年累月的疲於奔命後,他更渴望得到安全的生存環境。

  於是,就像上回提到的那樣,建文帝在上金貝避禍,鄭洽亦步亦趨跟隨,化名成鄭三合,在上金貝山附近的濂坑村暫居。在這段短暫而平靜的日子裏,鄭洽和建文帝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漁民謀了不少福祉,除了前篇提到的甘濂井外,鄭洽將故鄉浙江的捕魚技術結合自己的創意,發明瞭一種用於灘塗的捕捉漁貝的重要工具,造福濂坑村的村民。浦江鄭氏的《詩文錄》當中,錄有稱頌鄭洽忠義的詩句:“孝義初緣御筆親,今將移孝作忠臣,蠻煙蛋雨同艱苦,長使君王戀此人。”蠻在古代特指福建,而蛋同“疍”,即是“疍民”,在閩東特指漁民,刻畫了鄭洽追隨建文帝在閩東同甘共苦的歲月。然而對於鄭洽而言,此地終非他的故鄉,更非久留之地。在建文帝圓寂後,鄭三合就舉家搬遷到了金邶寺附近的井上村居住。臨行前,他偷偷告訴好友王進“高僧”和自己的身份,搬遷是為了避免給村人帶來災禍。若干年後村人從王進口中得知此事,就將井改名為“安鄭井”,取“建文帝將鄭洽安置於此”之意。

  畢竟是異鄉外姓人,難免惹人注目,為了給建文帝守墓,鄭洽又不能離開上金貝太遠,要怎麼辦呢?他在附近搜尋,注意到了當地有一戶人家離群索居。湊巧的是,這戶人家也姓鄭,叫鄭镠。這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嗎?鄭洽趕忙讓兒子認了鄭镠做了兄長,把他的名字改為鄭錢,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鄭岐。“岐者,洽之反也”,就如“分歧”與“融洽”是反義詞,“歧”與“洽”相對,鄭洽巧妙地將“水之合”的“洽”改為“山之分”的“歧”,正是給後人留下線索。鄭洽與其子改頭換面,以便長期隱居,他們就是現今寧德鄭岐村的始祖。“鄭岐”領著家人蓋起一座高樓,與周圍背山面海的民宅迥異,這座房子背海朝山,朝向上金貝建文帝陵的方向。

  久居蠻風蛋雨之地,鄭洽時常懷念浦江鄭義門。在那遙遠而不能歸去的故鄉,有一口掘于元代的公用古井,名為“孝感泉”,意在教育後人忠孝立身。可憐鄭洽只能盡人臣之忠,卻無法在父母面前盡孝。他滿懷悲傷,只能模倣“孝感泉”的建造工藝,在鄭岐村也掘了一口公用井,取名為“鄭宅井”,暗指自己是鄭義門後裔,意在“飲水思源”。

  在鄭岐村鄭宅的門楣上,懸挂著刻有“離明既照”字樣的匾額,正所謂“繼明懸日月,出震統乾坤”,“繼明”一詞多指皇帝即位。這四字與紅崖天書的內容相呼應,鳳為離卦,屬火,燕為坎卦,主水,水火相剋。明代以火立國,“原來以火立國的明朝真正天子仍舊照耀此地”,言下之意,北方燕王朱棣建立的永樂朝並非正統,這是要鄭岐村的子孫們牢記發生的事。

  永樂二十年(1422)五月十四日,鄭洽歿于鄭岐村,享年八十歲,葬于在上金貝南山之麓的後壑坑。一世忠臣,死亦忠魂,生為建文帝侍詔,死為建文帝守墓。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繼承了鄭義門忠義之志的鄭家人,遵循鄭洽的遺囑,從此後,蓋房子一律面向南山,同他們的祖先一道,岸然忠定地守衛著故帝的陵寢。(陳紅橋)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