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裝歷史劇《王道劍》創作背景資料探究——
西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為鞏固中央集權,建文帝著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時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舉兵反叛,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後,宮中建文帝卻離奇失蹤,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處? 民間普遍認為他最終逃離了危險的漩渦,消匿民間,這引發了一代又一代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專家的好奇和探索。臺灣前“行政院”院長、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著名武俠小説作家劉兆玄(筆名上官鼎) 依據明朝“靖難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説”的歷史背景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説《王道劍》。由九洲文化傳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臺灣吉富文創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該小説同名電視劇將於今年10月開拍。
經有關專家的實地調查與田野考古,寧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説取得了25組環環相扣、密切關聯的證據鏈。現讓我們跟著這些證據鏈,揭開600多年來的歷史謎團:
謎三:雲錦袈裟之謎 謎四:鄭和下西洋之謎 謎五:千尊鐵佛之謎
謎六:“尋仙”之旅
來自敵手的評價往往是相對客觀中肯的。覆滅了大明王朝的滿清在評價明成祖朱棣時,説他能力卓絕“成功駿烈”,治疆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漢、唐盛世在中國歷代王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説朱棣的治理遠勝這兩個朝代,是一個極高的評價。但是同時,清帝也毫不客氣地説朱棣是“倒行逆施”,譴責他誅殺忠良的殘酷行徑;質問他面對“篡逆”這個一生都不能掩蓋的污點時,內心可曾有過再多功績也無法抹平的慚愧(“慚德亦曷可掩哉”《明史?成祖本紀》)。
不過對於登基不過短短數載的朱棣來説,比起羞愧自身的倒行逆施,更多的是想著怎麼找到下落不明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徹底解決這個隱患好讓自己高枕無憂。為此他派出了水陸兩路人馬追查。除了水上的鄭和,陸路還有一支由心腹大員胡濙帶領的“特搜隊”,假借訪仙問道之名窮追不捨。這兩路人馬形成了一張天羅地網,張牙舞爪地伸向了避難民間的朱允炆。
擔任“追捕建文帝專案組”組長的胡濙,據説生下來就是一頭白髮,滿月過後才漸漸變黑,在古代,這屬於生來異象的能人奇士,而他的經歷也的確頗為傳奇。歷史記載胡濙為官前後近六十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托孤大臣,從建文二年考中進士,直到看著朱棣的重孫長大。明代政局動蕩,皇帝英年早逝的居多,這使得胡濙成了名副其實的六朝元老。他從兵科給事中當到太子太師,逝世後追封太保,位列三公,從這份個人簡歷看來,胡濙的仕途,可以説是平步青雲、節節高升。
外人眼裏,胡濙看起來風光無限,只有他自己曉得,他實際上倒楣透頂。胡濙真正開始飛黃騰達是因為被指派了一個無比艱巨的任務:尋找建文帝。這真是一個苦差事——為了躲避朱棣的追兵,朱允炆一路南下,尋找的棲身之所多為深山老林,胡濙身為權傾一時的大員,也只能滿世界地跋山涉水。並且,在朱棣派出的搜查隊裏,胡濙“在外最久,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明史?胡濙傳》),前後足有十六年之長。
在這十六年裏,哪怕生母去世,這名被捲入皇權鬥爭漩渦的倒楣“特工”也沒能獲准回家。胡濙非但沒見到母親最後一面,連上書乞求操辦喪事都被否決。朱棣不近人情地駁回了胡濙的“假條”,又給他加官進爵,一下子把他提拔為禮部第二號人物(“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意思十分明確:“找到建文帝的話封賞少不了,沒找到人的話就別想回來了。”攤上這麼一個不能請辭的老闆,胡濙也只好硬著頭皮繼續。
朱棣當然不會大張旗鼓地説自己找前任皇帝,於是對外宣稱胡濙是去找仙人“張邋遢”,即武當老祖、太極宗師張三丰。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朱棣向來是個把握當下、非常實際的人。至少在他稱帝前,從未對長生不老表現出任何興趣。這點上,朱棣與向來對仙道之事極其上心的朱元璋不同:洪武年間,朱元璋曾經屢屢派人尋找張三丰,由此還衍生出了許多民間故事。不過經年累月並無所獲,待到建文帝繼位,人們已經逐漸淡忘了這位傳説中的老人,畢竟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沒準張三丰早已不在塵世中。由此看來,正值壯年的朱棣,突然間對僧道之事“癡迷”,只是為了掩人耳目罷了。
説回胡濙。根據民間散逸的史料判斷,他曾三次來到福建,明代官方對此毫無記載,但漂泊在外的胡濙為了抒發內心苦悶,每次來都會留下一些感慨的詩文。清代董天工編纂《武夷山誌》收錄了胡濙第一次來到福建武夷山的詩作:“遙望武夷山,緬懷滄州翁。山色自古今,屹立摩晴空。……翁兮不可作,懷抱徒忡忡。”(《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勝感慨》)滄州翁就是朱文公朱熹,胡濙在朱熹精舍緬懷其人,轉念一想,同樣都是姓朱的,當朝天子可真沒讓人省心啊。於是面對武夷“碧水丹山,秀甲東南”的美景,找不到朱允炆的胡濙憂愁滿腹,無心欣賞。
永樂十七年冬,胡濙第二次來到福建時,進一步縮小了搜尋範圍,來到福州雪峰寺。雪峰寺的主持潔庵禪師,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保護者。潔庵禪師在永樂十六年時“禪讓”其位,自此不知所蹤,直到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才重現江湖。關於潔庵禪師的故事,我們暫且按下不表,總之胡濙來到雪峰寺後,特地撰寫了《雪峰崇聖禪寺碑文記》,虛構了潔庵禪師的下落。一個朝廷大員不遠千里而來,為寺廟高僧樹碑立傳,已經十分可疑,何況還篡改了真相。唯一的解釋就是潔庵禪師因為庇護朱允炆,被朱棣軟禁審查了。
這樣的搜查一直持續到永樂二十一年的某個夜晚。是夜,胡濙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趕到朱棣北征駐軍的宣府,已經睡下的朱棣當即披衣召見。胡濙與朱棣連夜密談,直到四更天,長夜將盡,方才告退(“馳謁帝于宣府。帝已就寐,聞至,急起召入。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明史?胡濙傳》)。
史書記載朱棣“自是疑始釋”,放下了心頭一塊大石。如果真的是尋訪“張仙人”求問“長生不老之術”,朱棣年事漸高,愈發不應就此罷休,仙人找不到還可以接著找,不存在蓋棺定論之事。胡濙也無需如此快馬加鞭地趕來通報,他完全可以等朱棣醒來再説。能把一個皇帝從睡夢中驚醒而不遭到怪罪的要人,顯然並非什麼“張仙人”,而是朱棣數十年的心病:出亡在外的建文帝朱允炆。學者們對此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有人認為朱允炆承諾不再爭鬥、並交出了傳國玉璽令朱棣安心;有人認為胡濙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並將其控制、安置在寧德支提寺;更有人認為以朱棣多疑的性格,能夠讓他最終釋懷的,只有朱允炆身故的消息。具體情況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在這次夜談過後,胡濙再也沒有出外“訪仙”,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諷刺的是,就在這次秘密夜談後的第二年,永樂二十二年的夏天,朱棣在北伐蒙古班師的途中病故。從起事謀逆,到根基漸穩,朱棣始終背負著謀逆的罵名,終日惶惶。他粉飾歷史、掩蓋真相,費盡心思搜捕、軟禁建文帝,終在解開最大的心結後撒手人寰,只留下千古懸案,供世人探尋。(陳紅橋)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