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裝歷史劇《王道劍》將開拍 25迷局揭歷史真相
大型古裝歷史劇《王道劍》創作背景資料探究——
建文帝出亡寧德證三:雲錦袈裟之謎
西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為鞏固中央集權,建文帝著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時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舉兵反叛,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後,宮中建文帝卻離奇失蹤,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處? 民間普遍認為他最終逃離了危險的漩渦,消匿民間,這引發了一代又一代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專家的好奇和探索。臺灣前“行政院”院長、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著名武俠小説作家劉兆玄(筆名上官鼎) 依據明朝“靖難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説”的歷史背景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説《王道劍》。由九洲文化傳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臺灣吉富文創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該小説同名電視劇將於今年10月開拍。
經有關專家的實地調查與田野考古,寧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説取得了25組環環相扣、密切關聯的證據鏈。現讓我們跟著這些證據鏈,揭開600多年來的歷史謎團:
謎三:《雲錦袈裟之謎》
支提寺大雄寶殿。
上金貝古墓的墓碑上刻有“御賜金襕”的字樣,它表明墓主曾經受領過御賜僧袍。《支提寺圖志》亦記載建文帝出亡時曾從宮內攜帶一件明太祖朱元璋所賜的袈裟。那麼這件傳説中的袈裟,現存于何處呢?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一個當地農民家中,支提寺方丈尋得一件有著六百餘年曆史的五爪金龍雲錦袈裟。根據村民與年長的知情僧侶介紹,這件袈裟本應藏于支提寺,卻因為時局的動蕩,陰差陽錯地流離民間。方丈大喜過望,用了120斤地瓜幹換回袈裟,這才使之物歸原處。
五爪金龍雲錦袈裟。
雲錦,顧名思義,如天邊雲霞般美麗的錦緞。南京雲錦研究所的技術專家指出,這件五爪金龍雲錦袈裟由18種不同顏色的雲錦布料裁縫而成,每一部分的粗織用料、經緯密度都不相同。它的製作工序極其複雜細膩,包含了庫緞、庫金、織錦、粧花等等技藝,單單一件袈裟,就幾乎囊括了全部的雲錦品種。如此精湛的技藝,在當時的生産力條件下,幾乎只有皇室能夠享用。
袈裟採用了緙絲技術。即在製造過程中以細蠶絲為經,彩蠶絲為緯,交織使織物具有浮雕般凹凸不平的紋理。在我國,緙絲的歷史源遠流長,它興盛于宋元兩朝,到了明初,由於朝廷力倡節儉,規定緙絲只許用作敕制和誥命,故産量甚少。絲織業被皇室掌控,成為了皇權的象徵,民間不可擅用。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