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線上訊(中國青年報 中青線上記者 任明超)每個週六,只要沒有別的事,茶農陳易泰都會將自己的茶攤擺到臺灣博物館的南門園區。和陳易泰一樣做法的還有菜農、蜜農等等農戶。
“菜市場”雖然規模不大,只有十幾個攤位,卻熱鬧非凡,不少參觀博物館的臺北市民會順便買些自己中意的農産品。
成立於1908年的臺灣博物館是現存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坐落于臺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公園”內,它為何允許農夫們到此擺攤設點?日前,臺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大陸媒體記者專題採訪台灣濕地保育,專門安排了對臺灣博物館“菜市場”的採訪,讓大陸記者一探究竟。
這一“菜市場”被臺灣博物館和另一重要促成者“慈心基金會”命名為“田裏有腳印市集”,它被看作臺灣地區第一個兼顧經濟與保育的綠保標章市集,其主要功能並非菜市場,而是通過設立這一市集,對民眾進行有機農業及環境保護的教育,吁求農業生産與野生動物共榮共存,“田裏不僅有人的腳印,也有各種動物的腳印”。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的一篇報道認為:“農業與環境息息相關,農人如何照顧土地,土地便如何回饋。前幾年臺灣發生幾起農業與生態的衝突,例如2010年臺南水雉集體死亡、2013年屏東黑鳶農藥中毒,痛心的事故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在農業經濟與環境生態間取得平衡,‘有機農業’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
“田裏有腳印市集”活動被放在了臺灣博物館官方網站的首頁。點擊進入可見其活動簡介:臺灣第一個訴求讓農業生産與野生動物共存共榮的農夫市集“田裏有腳印”邁向第2年!在2015年,“田裏有腳印市集”舉辦了50場次,超過35000名觀眾來認識及支援綠色保育,2016繼續在每週六上午10點起在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新鮮開市。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介紹,農夫市集的功能不僅是縮短農人與消費者的距離,同時也提供一個相對容易的管道,幫助農民投入環境友善的工作,以“田裏有腳印”為例,綠保標章的核準使農民踏入有機農業的門坎降低,通過市集的宣傳推廣使消費者理解進而支援綠保標章産品,使友善環境的農夫也能得到應有的重視與收入。
茶農陳易泰是返鄉大學生,他畢業于臺灣大學財經係,每次回到山裏的家,都會看到父親在種植茶葉的同時對大自然最真切的熱愛,大自然也帶給他們家可持續的經濟收入,最終陳易泰毅然辭掉臺北市的工作回鄉,和家人一起呵護茶園生態經濟。陳易泰説,家裏投入無毒茶葉栽培已經第四年,從事友善環境農業的理由與財經所學恰恰相反,農業是一種“有我一定有你,有你一定有我”共存共榮的生存方式。
陳易泰説,“田裏有腳印市集”的組織者每次僅象徵性的向農戶收取500新台幣的管理費,只要自己沒事,都會將自己家生産的有機綠茶、紅茶拿到市集邀請市民品嘗、購買。
因為創辦了“田裏有腳印市集”,臺灣博物館又創辦了專門面向小朋友的“新農有機樂活玩特展”-阿農奇幻冒險之旅。
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研究助理向麗容告訴記者,小朋友可以在阿農奇幻冒險之旅特展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切身體驗農業與人的關係、農業與生態的關係,小朋友們在聲光電的展示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有機農業的教育。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