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1日攀枝花訊 在四川南部,有一座“陽光眷顧的花城”——攀枝花市,這裡有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攀枝花(鹽邊)臺灣農民創業園,“逸品敲冰巧克力莊園”就位於農民創業園的核心區域——鹽邊縣紅格鎮。“莊主”李賢治來自寶島臺灣,他説:“農業不一定要很辛苦,只是需要一些刺激點,新的思路往往會對成功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他的成功,正是川臺農業合作成果和攀枝花成功轉型的縮影。
青山綠水成農業的“金山銀山”
“這裡的空氣、水土與家鄉臺灣一樣好,更重要的是,在臺灣最南端才能種出的水果,在這裡幾乎‘遍地開花’。有了這樣的先天條件,我很順利地就把臺灣精緻農業‘移植’到了攀枝花。”走在這個以“鮮花、水果、巧克力、冰淇淋”為主題的農莊,“莊主”李賢治娓娓道來自己的創業故事。
2014年5月,一次和朋友的“高爾夫”之約,成就了李賢治的“雙城記”。這裡的陽光、水果、溫泉以及大量的觀光度假遊客,讓獨具投資“慧眼”的李賢治找到了商機。僅僅3個月的市場調研,就讓他決心投資近300萬元在攀枝花鹽邊縣紅格鎮打造一個以臺灣精緻農業作為發展思路的“逸品敲冰巧克力莊園”。對“莊園”名字的由來,李賢治解釋説:“在傳統中國書畫中,‘逸品’境界最高,而‘敲冰’極富動態趣味。”
李賢治介紹,“莊園”是一個以巧克力為主題,集種植、生産觀光、休閒體驗于一體的農業文化旅遊業項目,包括生態莊園、巧克力展示和體驗館3個部分。整個“莊園”精緻農業的“身影”隨處可見。比如:在普通的蔬菜棚裏,種植著綠油油的生菜,四週環繞了一個魚池,生菜地面上鋪滿了陶粒。李賢治解釋説:“這就是‘魚菌菜共生系統’。其原理就是利用魚類未吃完的飼料和魚的排泄物,經由抽水泵送到有硝化菌的種植地,水中的漂浮物和有害元素經硝化菌等益菌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分子,以供植物的根吸引,通過葉片光合作用圍成氨基酸促進植物生長。植物的根吸收的同時也凈化了水質,水再回流到魚池,供給魚類乾淨的小學生環境。這種利用水迴圈交換所需,使魚、菌、植三種生物互惠互利,即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不用施肥。”
就是靠著這樣的巧思妙想和精緻農業發展之道,讓李賢治看到了川臺農業合作的商機,也從青山綠水中挖到了致富的“金山銀山”。
巧克力莊園為休閒觀光農業轉型“點石成金”
“體驗巧克力製作的樂趣”、“購買臺灣特色産品”......成為大多數遊客到這裡的不二之選。李賢治介紹,在攀枝花,旅遊新村的發展模式還比較傳統,主要以農家樂餐飲、住宿、採摘鮮果蔬菜為主。而巧克力莊園的到來打破了這種模式,帶來了一種全新的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思路。
在“生態莊園”,種植著包括山竹、可可、釋迦等各種熱帶水果。其中,“攀枝花造”臺灣水果,如蓮霧、芭樂這些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的水果,通過搭車“網際網路+”在網路進行販賣取得了不錯收益。除熱帶水果,“莊園”還種植了小葉紫檀、海南黃花梨等名貴樹種。
“很多人不了解我這個莊園免費開放怎麼賺錢。”李賢治笑道,其實“莊園”更多的功能在與“體驗與展示相結合”,用巧克力體驗吸引遊客,再用“莊園”展示告訴大家攀枝花可以種哪些果樹跟栽培什麼植物,並吸引一些外地遊客,發展客戶、打開銷售市場。
“莊主”李賢治除經營好自己的“莊園”,還出資金、出技術幫助當地農戶種植出大小均等、甜度均一,能以“一級果”的品相在市場中獲得民眾青睞的臺灣水果。李賢治説,當“攀枝花造”臺灣水果打開了市場銷路後,他開始與當地農戶合作,讓臺灣專家向農戶傳授做果樹管理、田間管理等科學種植方法,包括怎麼挂果、修果、套袋等。“我連蓮霧套袋都是從臺灣進來的,因為大陸很多套袋是看不到裏面的,臺灣的套袋是設置有個開窗,你可以打開看裏面好不好。”
就這樣,憑藉對農業的熱愛和帶領當地民眾發家致富的願望,李賢治的農業精緻化發展之路讓當地農戶們也嘗到了“甜頭”,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民眾的歡迎。
“莊園”的中心地帶,就是製作巧克力的精緻小屋。在“生態莊園”種植的可可樹結出果實後,就被集起來作為莊園裏製作巧克力的原料。“巧克力愛好者不僅僅能觀看巧克力生産過程,更可以親自體驗製作個性化巧克力帶來的樂趣。臨走時,還可以買一些新鮮綠色蔬果和道地的臺灣産品回去。目前,再建一個臺灣風味的餐廳已經列入發展規劃,今後遊客在這裡會有更完備的體驗,讓莊園真正留得住遊客,留得下財富。”
行銷是創造財富的關鍵環節。李賢治對“莊園”的銷售採用“名品”策略。他解釋説:“當你把一個名品創造出來,只要産品品質不出問題,基本上就不愁銷路了。我希望能夠以當地的農業特色為基礎,在産品上導入文化內核,深精加工後再做禮品包裝,創造出農業、旅遊業相結合的名品,讓人們來到這裡就忍不住帶走伴手禮。再用這樣的實踐,讓更多經營者主動學習行銷思路,早日致富。”
目前,在攀枝花臺辦和鹽邊縣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李賢治已經開始試種洛神花單季500畝(一年1000畝),並修建洛神花蜜餞加工廠的工作。此外,鹽邊縣政府還探索以逸品敲冰巧克力莊園為中心,引進臺商在上沿種植30畝優質新品種“火龍果”,下沿修建“植物工廠”提取高純度植物蛋白(主要是辣木蛋白),形成攀臺産業聚集效益。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如今的攀枝花,借力與臺灣自然氣候相近、地理地貌相似、産業結構互補等優勢條件,成功走出了精緻農業發展之路,讓這個曾經以“三線建設”榮耀一生的“四季陽光城”,轉型為了以康養旅遊、生態農業和新能源産業于一體的“陽光眷顧的花城”。(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