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縣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為縣政府直屬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人員編制17人,現有人員16人。仙遊縣臺灣農民創業園于2007年6月掛牌成立,2009年5月被農業部、國臺辦批准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國家級福建莆田(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仙遊縣的北部,涵蓋榜頭、鍾山、遊洋、石蒼、菜溪、社硎、書峰、度尾、西苑等9個鄉鎮,區域面積1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5萬畝,山地138萬畝。園區內旅遊、林産、特色農業等資源優勢明顯,物産資源豐富,品類繁多,同時仙遊的氣候、資源、地勢、生活習慣與臺灣中南部山區相似,極易與臺灣的旅遊、農業對接與合作,是臺灣旅遊、農業向大陸拓展不可多得的寶地。隨著2009年5月份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設立,至2016年9底,園區累計入園臺資“農字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55家,臺商110多人,累計總投資7500多萬美元,開發面積4萬多畝,建立了全國最大的臺灣甜柿基地(種植面積達2.5萬畝),全國最大的嘉寶果等臺灣苗木基地。
園區創建歷程:
1、1999年初,仙遊籍旅臺鄉親吳步琰介紹蔡建全等3名臺商來遊洋鎮實地考察,認為當地與臺灣氣候、資源、地勢相似,適宜種植業發展,2000年試種臺灣甜柿獲得成功,之後通過政府有序引導和臺商以商引商,基地面積不斷擴大,初步形成臺商農業投資集中區。
2、2006年8月份正式啟動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同年列入海峽兩岸(福建)農業試驗區重點項目。
3、2007年6月掛牌成立“仙遊縣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並由原來的鍾山、遊洋、石蒼3個鄉鎮拓展為9個鄉鎮。
4、2008年12月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總體規劃通過省海峽辦組織的專家論證,規劃建設“116”工程,即“一個中心、一個休閒帶、六個示範基地”。
5、2009年5月份臺灣農民創業園被農業部、國臺辦批准為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
園區發展優勢:
一是區位交通優越。仙遊地處福建沿海中部,瀕臨湄洲灣,緊挨秀嶼港、肖厝港,縣城至福州150公里,至廈門183公里,福廈高速鐵路、福廈高速公路、福詔高速公路、莆永高速公路、湄渝高速公路、324國道、201省道、省道三郊線穿境而過,縣域內設有8個高速公路互通口和1個鐵路客貨運站,仙遊縣與福州、廈門、泉州等海西中心城市的車程均縮短在1小時以內,仙遊已成為海西沿海中部的“心臟地帶”和周邊城市的近郊區,交通便捷,同時也是與臺灣地區距離最近的創業園,區位優勢明顯。
二是氣候條件適宜。仙遊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年日照1935.5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4622.6MJ/m2,熱量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生長需要。年降水量1300-2300㎜,無霜期230-340天,大氣中的負氧離子豐富,空氣新鮮。境內以丘陵為主,盆地、河谷錯雜其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態環境,與臺灣中南部自然氣候相似,是引進臺灣農業新品種和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基礎保障。
三是文化底蘊深厚。仙遊歷史文化積澱濃厚,曾出現“仙遊科甲冠八閩”的盛況,孕育了4個宰相,5個狀元,13個尚書,28個侍郎,近700個進士;書畫工藝文化發達,宋代有蔡襄、蔡京、蔡卞等書法大家,近現代有李霞、李耕等國畫名家,以木雕為代表的仙遊“六編六雕”工藝産品聞名於世,獲得了“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稱號;戲劇文化歷史悠久,莆仙戲被譽為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楓亭“元宵節”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此外,“九鯉湖仙公”是閩南地區“仙公文化”的發祥地,在臺灣有很強的影響力,仙遊縣也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夢文化之鄉”稱號。
四是合作基礎紮實。主要表現在:(1)文化交流密切。1998年,仙遊鯉聲劇團赴臺演出,受到臺灣戲劇界和觀眾的熱烈歡迎,並予以高度的評價。2007年,臺灣東森電視臺專程來閩,拍攝了由仙遊鯉聲劇團演出的莆仙戲《媽祖》。(2)産業對接興起。我縣擁有鞋革、電子、食品、農業等各類臺商企業40多家,總投資6418萬美元,年創産值10億多元,外貿出口年達5200多萬元美元。
園區特色基地:
1、臺灣名優水果種植基地。園區內的莆田市山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摩天嶺農業有限公司等28家公司和個體工商戶在遊洋鎮、鍾山鎮、社硎鄉已開發以臺灣甜柿、桔柚等為主的10多種各類水果種植基地3萬多畝,其中臺灣甜柿種植面積達2.5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臺灣甜柿種植基地。
2、臺灣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園區內現有臺灣農業良種繁育基地2000多畝,引進嘉寶果、神秘果、櫻花、棕櫚、月月桂、胭脂李子、長果桑、風鈴樹、欖仁樹、火焰樹、阿勃勒、紫薇樹、花旗樹、胭脂樹等20多個品種20萬多株的臺灣花卉苗木,其中南陽果樹開發公司種植臺灣嘉寶果苗木十多萬株,是大陸最大的嘉寶果苗木繁育基地。
3、臺灣牛樟種植栽培基地。園區正在開展臺灣牛樟樹種植示範推廣,現有開發面積1000多畝,規劃在5年內,建設萬畝牛樟産業示範基地,規劃創建牛樟研究院,開展生化與日化産品系列研究與開發。
4、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業基地。縣人民政府與福建農林大學、華僑大學簽約在園區合作共建全國首個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業園,設立福建農林大學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已吸引近15名大學生在園區內創業,創辦農業企業5家(臺灣2家、大陸3家),種植臺灣甜柿、桶柑、大棚蔬菜、瓜果及水稻制種等1100多畝,發展大棚瓜果30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