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政策

中共仙遊縣委、仙遊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6年10月13日 來源:莆田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

  各鄉鎮黨委、政府,各黨工委、辦事處、管委會,縣直有關單位:

  為主動融入、積極參與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建設,構築仙臺農業科技、資訊交流平臺,加快引進、推廣臺灣優良品種、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與農産品加工技術,促進臺灣農民創業園快速發展,按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和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的總體要求,現就加快園區發展提出若干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園區發展的重要意義

  我縣是福建省東南沿海傳統的農業大縣,全境分佈著“七山一水二田”,境內物産資源豐富,品類繁多,已培育出糧食、水果、水産、蔬菜、畜牧、食用菌“六大”農業主導産業,水果、畜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明顯,同時仙遊的氣候、資源、地勢、生活習慣與臺灣中南部山區相似,極易與臺灣的旅遊、種養殖業對接,非常有利於與臺灣的旅遊、農業合作,將兩地具有優勢互補的農業資源進行整合,以應對市場的挑戰,能夠取得“雙贏”的成效。近年來,仙臺農業優勢互補,不斷增進相互理解,擴大共同利益,已形成雙贏的合作態勢,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在成為吸引、集聚臺灣農民、臺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臺資企業到大陸創業的有效載體。加快建設臺灣農民創業園,有利於突出仙遊的地緣優勢、獨特的人文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也有利於引進臺灣農業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經驗,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産業化,推動仙遊農業的發展和産業的升級,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輻射帶動全縣現代農業生産技術和管理水準乃至周邊地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臺灣農民創業園作為海峽兩岸農業、文化合作與交流的一個平臺,深化拓展建設內容將具有廣泛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明確園區發展的目標與任務

  “臺灣農民創業園”總體規劃涉及榜頭、鍾山、遊洋、石蒼、書峰、社硎、象溪、西苑等8個鄉鎮,園區區域面積458平方公里(折合68.7萬畝),其中耕地8.0萬畝,山地61萬畝,涉及農業人口23.1萬人。規劃實施“116”建設工程(即一個中心、一個休閒帶、六個示範基地)。“一個中心”即:臺灣農民創業園核心區,包括臺灣村、臺灣農民創業園總部、臺灣農業良種繁育中心、農業科技培訓中心、資訊服務中心、農産品行銷物流中心等;“一個休閒帶”即:農業生態旅遊休閒觀光帶;“六個示範基地”即:優質日本甜柿水果示範基地,畜禽、水産標準化養殖示範基地,日本櫻花等名優花卉示範基地,林、筍生産及加工保鮮示範基地,山區食用菌與反季節蔬菜生産示範基地和農産品加工示範基地。園區建設的近期和遠期目標是:

  至2010年,力爭新引進臺資企業20個,合同利用臺資3000萬美元,實際利用臺資2000萬美元。園區開發建設面積達3.5萬畝,引進臺灣優質農業品種15個以上。基本完成臺灣村、臺灣農民創業園總部、臺灣農業良種繁育中心、農業科技培訓中心、資訊服務中心、農産品行銷物流中心等核心區建設任務;建立生態旅遊休閒觀光農業基地2個,優質日本甜柿示範基地面積達3萬畝,日本櫻花等名優花卉示範基地面積達3000畝。爭取用2年的時間使之成為省級、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提升其品牌輻射帶動作用,展示其現代農業産業集聚功能。

  至2015年,力爭新引進臺資企業80個,合同利用臺資1.5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0億美元。園區開發建設面積達8萬畝,引進臺灣優質農業品種達30個以上。繼續完善核心區建設,建立生態旅遊休閒觀光農業基地10個,初步形成農業生態旅遊休閒觀光帶;建立生豬標準化養殖基地1000畝、牛羊標準化養殖基地2000畝、蛋鴨標準化養殖基地2000畝、淡水養殖標準化基地1000畝,林、筍生産及加工保鮮示範基地1萬畝,山區珍稀食用菌生産示範基地面積2000畝,反季節蔬菜生産示範基地面積1萬畝,初步建立以果蔬保鮮和肉類、禽蛋、乳品加工為主的農産品加工示範基地。力爭到“十二五”末,園區農業總産值達15億元,培育省、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家以上。輻射帶動面積達20萬畝。

  三、落實園區發展的扶持措施

  (一)儘快優化園區規劃。在現有的園區總體規劃設計基礎上,邀請上級有關部門、科研院校專家和島內設計專家對創業園各功能區進行詳細規劃與設計,包括:核心區、種植區、農業生態旅遊觀光區、加工區、生活配套服務區等,以及園區水、電、路、通訊、綠化、環保等的詳細規劃,同時規劃設計要與生態旅遊經濟區、自然保護區規劃相銜接,並科學制訂近期、中期和遠期規劃,各相關部門要做到積極配合、大力支援和幫助。

  (二)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按照渠道不變、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大力支援園區特別是核心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其納入部門發展規劃和重點投資計劃,予以傾斜和支援。積極向發改部門申報臺灣農民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積極爭取根據園區特點設計的土地整理項目,將園區內交通公路建設列入省農村公路“上銜下延”建設路網。在園區內新建小型水庫等水利設施,在每年度節水灌溉、水土保持、山地水利、水毀工程等“六千”水利項目時,要優先予以安排。優先申報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閩臺農業科技合作項目,爭取將臺灣村建設推薦參加新一輪省、市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評選。每年從縣育林基金和植被恢復費中安排60萬元對創業園林地予以種植保護,嚴防水土流失,每年安排10公里防火帶建設。

  (三)優先保障項目用地。一是抓緊做好土地利用規劃調整。要根據園區建設的總體規劃,抓緊做好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整,特別是基本農田調整,為園區建設預留必要的項目用地;二是優先用地保障。入園項目,在城鄉建設用地指標方面優先予以保證;三是項目用地優惠。按照産業和規劃要求,對入園企業在不低於國家規定的最低價標準前提下,臺資項目在同等條件下給予一定的地價(租金)優惠。臺商投資涉及永久性的建築物及其他構築物,如工廠、生活及行政辦公設施等用地,符合國家産業政策和《劃撥用地目錄》的,可以行政劃撥方式提供,其他以有償使用方式提供。四是做好土地流轉的服務。臺商投資種養業需佔用農村集體土地的,經該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並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可採取轉包、租賃、招標、拍賣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允許臺商租賃或轉包成片流轉的土地。所在地政府在維護承包農戶權益前提下,負責做好相關服務。

  (四)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加大政府性投資。我縣臺灣農民創業園處在起步階段,投資大,資金缺口也大,縣財政自2009年度起,連續三年建立財政扶持基金,每年安排100萬元以上作為園區全面開發的前期經費和園內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內的土地出讓凈收益和園區內臺資企業稅收的地方級收入部分縣財政全額返回創業園,專項用於園區公益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大金融運作。積極為園區內註冊的合作、合資、獨資臺資農業企業辦好果樹、林木林權證,按照《臺資企業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暫行辦法》規定,協調金融機構允許臺資農業企業將其地面物(如果樹、林木等)、廠房、設備等經評估後可作為貸款的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鼓勵和支援臺商成立信用擔保公司,協助解決臺資農業企業的貸款問題。開展銀企見面和項目推介,把銀企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吸引資金共同參與企業開發。鼓勵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擴大對臺資農業企業服務範圍,提供有效的金融産品和服務。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臺資農業企業的評級和授信制度,提高對臺資農業企業的貸款比例。三是加強項目招商。堅持“公益項目向上爭、産業項目從外引”的原則,始終保持招商引資、項目帶動的開放態勢。對園區建設公益性項目,要加大政府投入,積極向上爭取,優先安排。改進招商方式,通過協會平臺、網路平臺、新聞宣傳平臺、成果交易,展覽平臺、論壇平臺進行合作成果展示、項目推介;不斷探索招商新模式,鼓勵實行招商代理制,委託行業協會、農會、專業機構招商和科研院校協助招商,實行園區招商、産業鏈招商、品牌招商和龍頭企業招商,提高招商品質和實效。重視發揮對臺重點聯繫人物和職能部門的作用,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建立優質招商對象的目標客戶數據庫。

  (五)加大項目扶持對接。各職能部門要積極主動幫助園區策劃對接項目,從品種引進、基地建設、加工、物流行銷等方面爭取專項資金,以促進園區建設和鼓勵入園臺商企業。要圍繞農業“五新”技術引進、示範、推廣等,主動配合園區策劃項目。上報臺灣農民創業園項目列入省預備重點項目,充分享受省政府出臺的有關對臺優惠政策,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要協助臺灣農民創業園向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申報區域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和國際合作科技項目。充分利用“6.18”平臺,策劃對接項目,推動特色“甜柿節”對接招商活動。推薦臺灣農民創業園參加新一輪省級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資格候選;園區內行政村在上報省、市領導掛鉤村時予以優先推薦;園區內所屬行政村符合“造福工程”搬遷條件的農戶,優先予以安排,農民優先安排“陽光工程”培訓。積極爭取將園區列為省級以上農業示範園區,農業項目及資金予以傾斜支援並優先安排。各單位申報的閩臺農業項目由管委會統一實施。

  (六)優化綜合配套服務。一是加強環境治理與保護。結合“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家園清潔行動”,引導園區內所涉及的重點村人居環境建設和垃圾清理等工作。從環境保護方面協助做好園區建設規劃,切實保護飲用水源、風景名勝區、重點流域生態環境,為入園項目的審批提供優質高效的行政許可服務,協助申報生態環境保護補助項目。二是大力實施品牌帶動。積極協助有條件的臺商企業申報綠色食品標誌、産品地方企業標準、名牌産品和著名商標。支援園區內企業參與農業産業化經營,對符合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條件的優先推薦申報。三是構建資訊化服務平臺。要抓緊創辦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網站,大力宣傳仙遊園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淵源深厚的人文優勢、豐富優越的資源優勢、相得益彰的互補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並及時為臺灣農民提供有關的行業政策、市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訊息,提升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知名度,吸引廣大臺商到園區投資興業。四是開闢“綠色通道”。開放臺灣農民創業園農産品“綠色通道”。運輸、銷售臺灣農民創業園內企業鮮活農産品的合法裝載車輛,經審核後發放“綠色通道通行證”,並享受有關優惠政策。要為園區建設提供用電保障,開通“快遞式”服務,開通“用電綠色服務通道”,由專人跟蹤協調,縮短流程時限,比正常流程減少8-10天,為企業提供高效的優質服務。五是鼓勵興辦閩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園區內臺商牽頭成立農民産銷班、農會、行業協會和農民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為我縣在引導農民生産、提高農産品運銷效率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借鑒。六是切實維護臺商合法權益。認真貫徹《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和我省的實施辦法,依法妥善受理解決臺商投訴的有關事宜,為臺商創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園區內的臺商子女在仙入托、入學,按照本縣居民子女入學相關規定予以辦理,不額外繳納費用。

  四、加強工作領導

  (一)強化組織領導。凝聚合力,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立由縣長為組長、相關領導為副組長,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制定、落實促進創業園發展的有關政策。

  (二)完善機構職能。將仙臺農業合作與交流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創業園管委會的職能,並在人員、經費上給予保障,確保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各項工作高效運作。

  (三)健全管理制度。創業園成立公司,承接産業轉移,設立招商引資窗口,主動尋找項目,承接創業園有關項目的開發、建設。

  (四)落實部門責任。建立鄉鎮和部門雙重責任制,由創業園管委會負總責,把相關任務落實到各相關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創業園管委會除了抓好綜合協調工作外,還要切實做好園區的規劃、開發、建設工作,負責做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工作、協助臺商辦理用地、規劃、環保、工商、稅務、海關、檢疫、融資等手續;創業園建設所涉及的鄉鎮要負責做好項目土地徵用、土地流轉、土地轉換等用地問題,協調糾紛處理、安全保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發改、國土、建設、交通、農辦、農業、林業、水務、科技、環保、電力、公安、工商、臺辦等縣直各部門要從項目安排、政策扶持、用水、用電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支援園區建設。

  (五)實行績效考核。建立健全扶持創業園發展工作績效考評制度,由縣委、縣政府督查辦牽頭,創業園管委會配合,建立督查考核機制,督查考評結果作為鄉鎮和部門年度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對工作落實、成效顯著的給予表揚獎勵,對領導不力、工作懈怠的給予通報批評,直到責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