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在披薩”是臺灣返鄉青年李宗陽開的“手在披薩”分店。
臺北這樣的大都市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讓許多年輕人決定告別“北漂”生活,回到農村務農,或到節奏更慢的小城市實現夢想。
新一代青年更具“後物質主義”價值觀
臺灣新竹的藝文空間“江山藝改所”是一座位於窄巷中的老房子,有一個只有幾個座位的咖啡廳,墻上是各種藝文和社運海報,另外兩間房是民宿,還有一個演講與演出空間。過去3年間,這個簡樸的場地舉辦了上百場講座和音樂演出。
據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介紹,“江山藝改所”年輕的創辦者登堯原本從事當代藝術,3年前想做一個空間舉辦自己喜歡的活動,而當時新竹幾乎沒有這樣的地方。3年來,大部分活動場次人數未必多,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要“把不同的聲音與視野帶進這座城市”。
據《金融時報》報道,新竹曾是很有歷史厚度的城市,卻以科技之城著稱。近幾年,許多年輕人畢業留下或從外地返鄉,從事農業創新、文化創作等事業,賦予了新竹更多“文藝”氣息。這裡有一對年輕夫婦經營的瓦當人文書屋,舉辦過許多座談與音樂演出。竹北獨立書店MR Book Cafe的年輕老闆畢業于臺灣“清華大學”,希望在這個科技人為主的中産社區開疆辟土。
這樣的青年“返鄉潮”不只出現在新竹,也在臺灣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據臺灣“中正E報”網站報道,由於社會結構轉變,臺灣重要的收入與消費來源逐漸以工商業為主,資源高度集中在城市,臺北更是數十年來許多人從小夢想前往的城市。但由於大多數商業領域已達到飽和狀態,年輕人很難在都市找到發揮所長的地方。更何況,大城市生活環境差、空氣品質不好,競爭激烈,導致人們産生巨大的生理、心理壓力。
《金融時報》認為,越來越不合理的房價逼得年輕人離開臺北,返回故鄉或移居更加“小而美”的城市,就像大陸年輕人“逃離北上廣”。
此外,臺灣年輕人比上一代更具“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觀,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不是賺錢,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包括更重視生活品質,更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
農村給年輕人“難以想像的豐富資源”
早在2007年,當時年僅25歲的謝浩誠就放棄了惠普公司月薪近6萬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24萬元)的電腦工程師工作,隻身從臺北來到桃園,白手起家創立觀光農場。開放以來,農場每個月平均收入18萬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3.73萬元)。
“原來農業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原本只是嚮往田園生活的謝浩誠告訴臺灣《遠見》雜誌,他最喜歡吃草莓,於是研製出了中藥殺蟲的無農藥草莓。農業是很辛苦的行業,但他一點也不為自己放棄了安穩的生活而後悔。
“流奶與蜜之地”有機農場的創始人杜司偉告訴臺灣《商業週刊》,他從小的夢想就是離開山區,認為留在農村就是沒有能力、沒有未來。但在矽谷找到光鮮的工作後,讀完小學就留學美國的他反而開始懷念故鄉。2009年,他辭職回鄉從事有機農業。
儘管遭遇過颱風、大規模蟲害、父親去世等打擊,沒有農業背景的杜司偉仍摸索著漸漸走上軌道。他利用自己的商業專長將産品多樣化,並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農村有很多可能性,這些可能性需要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去挖掘。”他告訴《商業週刊》,“它會給你難以想像的豐富資源。”
近年來,“青年返鄉”已成為臺灣熱潮。媒體上不時出現高學歷年輕人拋棄高收入工作,離開繁華都市,回到鄉下耕作務農的故事,當局也推出各種補助、獎勵措施,希望讓農村人口回流。
據臺灣《商業週刊》報道,過去40年來,臺灣的基本生活費暴漲10倍,糧食價格卻只漲了不到3倍。此外,臺灣農民平均年齡高達65歲,城鄉差距日益嚴重,農村産業日漸凋零。為此,臺灣“農業委員會”創立了“百大青農”項目,在技術、土地、資金上盡力協助返鄉青年農民創業。
臺灣“中央社”報道稱,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曾在社交網站上“推銷”返鄉青年製作的鳳梨釋迦冰淇淋,感謝並鼓勵更多年輕人返鄉作貢獻。去年5月26日,臺灣“農業委員會”舉行“十大神農及模範農民”頒獎典禮,多位返鄉青年嶄露頭角。《臺灣醒報》稱,將青年活力注入傳統農業,一樣的土壤也能變出新意。
創業青農林宥岑捧著自産自銷的筊白自信地告訴《商業週刊》,創業初期,他們只有兩個人,後來憑藉當局協助筊白種植技術導入、復育周邊的白魚生態池,再加上媒體宣傳,她的農場已經成了與自然共存的休閒園區,不但産量增加了250%,遊客增加了六成,員工數量也增加到了10人。
“讓更多年輕人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道,為了挽救沒落的部落産業,屏東縣三地門鄉的柯水靈聯合一批返鄉青年,成立了以保留傳統文化、發展當地産業為首要目標的工作室。工作室除了找專業講師培訓婦女學習拼布、刺繡等手工藝,還用紅藜、樹豆等特色食材,開發出了多樣化的産品,既增加了族人的收入,也能有盈餘用來幫扶單親孩子。
柯水靈告訴臺灣“中央廣播電臺”的一檔節目,這個原名“瓦酪露”的部落位於當地省道旁,老一輩族人大多從事傳統農業及手工藝品行業。由於地處偏僻、經濟貧困,很多年輕人外出工作,再加上部落曾4次搬遷,歷史已被漸漸淡忘。
“臺灣年輕人的未來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嘉義婚紗攝影空間BLAXK Gallery的老闆錢威達告訴臺灣東森新聞網。他曾在臺北從事攝影工作,因為覺得家鄉的年輕藝術家缺乏發展空間,於是創立了這家工作室。
憑藉個性強烈和色彩鮮明的攝影風格,錢威達的工作室吸引了不少臺灣各地的新人,他堅信“有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更多可行性”。為了幫嘉義的年輕人“做點事”,並聚合更多的文化創意力量,錢威達計劃與朋友一起創辦“嘉義版破報”(《破報》是臺灣的文化刊物),利用非主流的傳媒力量,“讓更多人看見嘉義”。
與錢威達想法類似的,還有同為創業返鄉青年的“手在披薩”店主李宗陽。“城市彼此都長得很像,如果沒有更多吸引人的內容,就會顯得無趣。”他告訴臺灣“ETtoday”網站,他想讓自己喜歡的口味和風格在家鄉也受到歡迎,於是回鄉創業,把在臺北學到的東西帶回嘉義。
對於員工管理,李宗陽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我不能接受嘴上説返鄉創業,卻給家鄉年輕人很低薪水的店家。”在他看來,返鄉創業是為了給更多人創造機會,而不僅僅是節省開支。雖然在創業過程中經常遇到極為消耗成本的挑戰,但他從不輕易妥協,“堅持是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能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