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福建莆田(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仙遊縣的北部,涵蓋榜頭、鍾山、遊洋、石蒼、菜溪、社硎、書峰、度尾、西苑等9個鄉鎮,區域面積1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5萬畝,山地138萬畝。園區內旅遊、能源、林産、特色農業等資源優勢明顯,物産資源豐富,品類繁多,農業、旅遊業的發展潛力和優勢明顯,同時仙遊的氣候、資源、地勢、生活習慣與臺灣中南部山區相似,極易與臺灣的旅遊、農業對接與合作,是臺灣旅遊、農業向大陸拓展不可多得的寶地。隨著2009年5月份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設立,至目前,園區累計入園臺資“農字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40家,臺商110多人,累計總投資5100多萬美元,開發面積達4萬多畝,2013年園區産值達2.5億元。建立了全國最大的臺灣甜柿基地(種植面積達2.5萬畝),全國最大的嘉寶果等臺灣苗木基地。
園區發展具有五大優勢:
一是區位交通優越。仙遊地處福建沿海中部,瀕臨湄洲灣,緊挨秀嶼港、肖厝港,縣城至福州150公里,至廈門183公里,福廈高速鐵路、福廈高速公路、莆永高速公路、324國道、201省道、省道三郊線穿境而過,同時境內正在建設沈海復線高速公路和湄渝高速公路,縣內設有7個高速公路互通口和1個鐵路客貨運站,仙遊縣與福州、廈門、泉州等海西中心城市的車程均縮短在1小時以內,仙遊將成為海西沿海中部的“心臟地帶”和周邊城市的近郊區,交通便捷,同時也是與臺灣地區距離最近的創業園,區位優勢明顯。
二是氣候條件適宜。仙遊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年日照1935.5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4622.6MJ/m2,熱量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生長需要。年降水量1300-2300㎜,無霜期230-340天,大氣中的負氧離子豐富,空氣新鮮。境內以丘陵為主,盆地、河谷錯雜其間,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農業生態環境,與臺灣中南部自然氣候相似,是引進臺灣農業新品種和發展生態休閒觀光農業的基礎保障。
三是文化底蘊深厚。仙遊歷史文化積澱濃厚,曾出現“仙遊科甲冠八閩”的盛況,孕育了4個宰相,5個狀元,13個尚書,28個侍郎,近700個進士;書畫工藝文化發達,宋代有蔡襄、蔡京、蔡卞等書法大家,近現代有李霞、李耕等國畫名家,以木雕為代表的仙遊“六編六雕”工藝産品聞名於世,獲得了“中國古典工藝傢具之都”稱號;戲劇文化歷史悠久,莆仙戲被譽為南戲的“活化石”,“莆仙戲”、楓亭“元宵節”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此外,“九鯉湖仙公”是閩南地區“仙公文化”的發祥地,在臺灣有很強的影響力,仙遊縣也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夢文化之鄉”稱號。
四是發展潛力巨大。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9.6%,生態環境在海峽西岸沿海獨特,旅遊、能源、林産、特色農業等資源優勢明顯,榮獲“中國生態旅遊大縣”稱號,是“福建省十大空中最美家園”之一,為閩中重要的生態屏障。園區內集聚仙遊縣最主要旅遊資源,有省級風景名勝區九鯉湖、麥斜岩、菜溪岩,有中國古典傢俱之都和中國夢文化之鄉等國家級旅遊品牌,有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塵塔),以及天然紅豆杉植物園、金鐘湖、十八股頭等景點,適宜發展現代生態休閒旅遊農業。高嶺土、葉臘石、石英石、伊利石等資源儲量較多,水力資源蘊藏量達26萬千瓦,盛産龍眼、枇杷、文旦柚、甜柿等名優水果。食用菌産量名列全省前茅。全縣境內還有近25萬畝的可利用地,具有發展水果、花卉、食用菌、畜牧業生産的良好資源條件。園區規劃總面積達60萬畝,是全國現有29家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中規劃面積最大的一個。
五是合作基礎紮實。主要表現在:(1)文化交流密切。1998年,仙遊鯉聲劇團赴臺演出,受到臺灣戲劇界和觀眾的熱烈歡迎,並予以高度的評價。2007年,臺灣東森電視臺專程來閩,拍攝了由仙遊鯉聲劇團演出的莆仙戲《媽祖》。(2)産業對接興起。我縣擁有鞋革、電子、食品、農業等各類臺商企業40多家,總投資6418萬美元,年創産值10億多元,外貿出口年達5200多萬元美元。同時,還在仙遊經濟開發區規劃建立6890畝的臺商投資集中區,將打造石油化工、電子紡織和鞋革機械産業三大對接基地。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