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甘肅安定:大旱面前心不焦

2016年12月01日 16:43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定西市安定區遭遇到自1958年開始有氣象記錄資料以來最為嚴重的乾旱天氣,7月份和8月份降水較歷年同期分別偏少25%、100%。

  安定區廣大幹部群眾多措並舉,以科技的力量、積極的心態探索著乾旱地區的發展之路。

  科技抗旱顯成效

  在安定區北部山區的巉口鎮龍灘村,村民王明璽在兩塊相鄰的梯田裏都種了馬鈴薯,用了不同的種植方式,生長情況也各不相同,收穫更是天差地別。

  一塊地裏是露天種植的馬鈴薯,今年夏秋持續高溫天氣期間幾乎“奄奄一息”,從地裏挖出的馬鈴薯只有鳥蛋大小。另一塊地裏是覆膜種植的馬鈴薯,在高溫天氣裏雖然也被曬得有點蔫,但收穫的最大的馬鈴薯竟有3個成人拳頭般大小。

  定西廣恒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香泉鎮陳家屲村有1000畝的馬鈴薯示範基地,從種到收全程採取機械化作業,就連葉面施肥也用無人機,每畝地從良種投入、施肥、用藥、農膜、滴灌等到田間管理共投入的成本約5000元。“高投入”換來“高回報”。今年,即便是最乾旱的年份,這個基地裏的每株馬鈴薯都結塊20粒左右,畝産約2500公斤。

  近年來,主動抗旱、科技抗旱成為安定區廣大幹部群眾的一種自覺意識,地膜種植特別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當地得到全面推廣。目前,全區以飼草、玉米為主的旱作高效農業種植面積達128.8萬畝。安定區農業局副局長周步青介紹説,今年這樣的嚴重旱情,馬鈴薯和玉米種植,露天的收成最差,有的甚至顆粒無收,而覆膜種植的就比露天種植的要好得多,特別是秋覆膜種植在大旱之年抗旱效果更為明顯。

  青貯飼草降損失

  西鞏驛鎮栗川村是今年安定區旱情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一社村民劉彥宏今年種了10畝玉米,由於乾旱影響基本上都沒有成熟。但他卻可以把玉米連同棒子帶秸稈一起賣給一家牧草加工企業。往年一車全株玉米要銷售400元左右,今年的秸稈雖然失去水分多,一車也能賣300元左右。他家10畝玉米全賣給牧草加工企業,能收入5000元左右,比往年正常年景少收入近1000元。

  為了將旱災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安定區開展“大幹20天搶‘青’交草”行動,動員黨員和村社幹部帶頭,力爭每個村每天收穫玉米麵積50畝以上、玉米秸稈100噸以上。全區2000多戶飼料種植大戶、81個草産業合作社、19個牧草種植服務隊、123個牧草收購點和6家草品加工企業共收購加工玉米秸稈80萬噸左右。其中,今年剛剛建成年産30萬噸草品生産線的香泉鎮巨鵬牧草有限公司每天收購的玉米秸稈超過500噸,支付現金近20萬元。

  多措並舉保收入

  與此同時,玉米和馬鈴薯減産“理賠”行動也在安定區廣大農村的田間地頭迅速開展。

  近年來,安定區大力開展了玉米保險、馬鈴薯保險等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每畝玉米、馬鈴薯保費分別為25元、35元,其中中央、省、市縣財政各補貼40%、25%、20%,農戶承擔15%。去年全區42萬畝玉米、105萬畝馬鈴薯中,有33.9萬畝玉米和58.67萬畝馬鈴薯參保。今年全區玉米、馬鈴薯分別參保32.21萬畝、66.5萬畝。

  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和十年九旱的基本情況,安定區打算今後圍繞“減玉米、穩洋芋、擴牧草、推蔬菜”的思路,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趨勢,引導農民群眾調精調優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旱地蔬菜和設施農業,在高效農業、優勢農業、特色農業發展上尋求新的突破,助推現代農業大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