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陜西西鄉扶貧推茶旅融合 綠園青山變“金山銀山”

2016年12月01日 16:22 來源:陜西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貧困戶正在改造的茶園裏採摘秋茶。

  深秋時節,西北最大産茶基地西鄉縣,31萬畝茶園依然蒼翠。站在山頂俯望,茶樹順著山勢連綿如海,秀色絕美。“要將茶産業打造成為富民産業。”西鄉縣委書記演曉剛説,近年來,西鄉縣通過産業培育、企業帶動、茶旅融合,讓茶産業在脫貧攻堅中挑大梁、唱大戲,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産業培育:莊稼地變“聚寶盆”

  “一畝茶園十畝田,一畝山茶過萬元”,這是西鄉茶農間流傳的順口溜。

  余文財,峽口鎮白岩村貧困群眾。他家有十余畝山坡地,以前全部種玉米。“活累,辛苦一年只掙幾千塊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他説,因為沒有技術,不敢種植茶樹。

  為了引導眾多像余文財一樣的貧困戶發展茶産業,西鄉縣組織技術力量,按照茶農需求,通過“田間課堂”、集中培訓會等多種形式,對茶農免費提供茶園管理技術服務。如今,余文財已將十余畝莊稼地整理出來種植茶樹,成為“全天候”的茶農。

  “産業獎補,重點向擁有茶園的貧困戶傾斜。”據白岩村黨支部書記陳建雲介紹,今年以來,西鄉縣按貧困戶每戶不超過5000元,非貧困戶每戶不超過4000元的補助標準,實施扶持獎補,鼓勵貧困戶發展茶産業。同時,白岩村還多方籌措資金,按每發展一畝茶園補助1000元的標準,發放茶苗補助資金,加快貧困戶産業脫貧。目前,僅峽口鎮,今年貧困戶新建茶園就達218畝,佔全鎮今年新建茶園的七成以上。

  企業帶動:貧困戶變“上班族”

  白岩村很多貧困戶,都在白岩茶業有限公司務工,成為上班族。公司將200余部智慧手機,免費發放給白岩、新路、八角樓等村的200余戶貧困戶。“通過建立手機QQ、微信平臺,提供茶葉技術培訓指導、鮮葉收購、成品銷售及用工資訊等,也讓公司及時掌握茶農訴求。”日前,公司總經理龍旭説。

  今年以來,西鄉縣引導貧困戶流轉土地賺租金,進入規模以上公司茶園掙工資。貧困戶余文財,在打理好自家茶園的基礎上,還被公司確定為結隊幫扶戶,在公司裏幹些除草、施肥、修剪等雜活,平均月工資逾2000元。他興奮地説:“僅此一項,一年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加上自家茶園收入,今年就能脫貧了!”

  從山上盤曲而下,記者又來到綠珠茶業有限公司。峽口鎮井壩村七組貧困戶李朝富,幾年前靠養殖大鯢“賺了些錢”,正當他擴大規模大幹一場時,卻碰到市場低迷,不僅賠了個精光,還欠下十余萬元債務。在幫扶幹部引導下,李朝富在綠珠茶業有限公司扶持下,去年新建起8畝多茶園,公司為他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援,並以高於市場價20%的價格回收鮮葉。李朝富信心十足地説:“今年就能打個‘翻身仗’!”

  目前,全縣已落實24家規模茶企業,與28個貧困村、457戶貧困戶、1632名貧困對象,建立了結對幫扶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在參與茶産業發展中戶均增收8000元左右。

  茶旅融合:綠園青山變“金山銀山”

  來到峽口原生態觀光茶園,一壟壟茶園緊緊相依,與遠山相接,層巒疊嶂;茶園內茶樓和茶亭,更是為茶園增添亮色。在峽口原生態觀光茶園的江榜茗園裏,從成都來的一位遊客正在為家人拍照,他説,“太美了!實在是美不勝收啊!”

  作為榮膺“中國名茶之鄉”和“全國採茶芬芳地——最佳採茶旅遊目的地”稱號的西鄉縣,近年來積極探索“茶産業+旅遊”融合發展之路,引導建設高標準茶園和休閒娛樂設施,推進楊河萬畝生態觀光示範茶園、東裕漢茶養生谷、峽口及羅鎮原生態觀光茶園等“四大茗園”建設,打造融採茶、制茶、品茶、購茶、餐飲、休閒為一體的茶園生態旅遊精品景區,為群眾脫貧致富開闢了新天地。

  城南街道辦水東村二組村民王吉財,瞅準茶旅融合商機,自籌資金辦起集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農家樂,當年就收入4萬多元。“遊客越來越多,我這小店想不火都難啊!”在駱家壩古鎮,村民秦某成興奮地説,景區每天要接待數千遊客吃農家菜、品家鄉茶,讓全鎮農民走上致富路。僅去年他家的農家樂就凈賺10萬元以上。

  據悉,目前全縣70%的貧困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以茶為主的旅遊業中,帶動全縣1.98萬貧困群眾脫貧。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