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廣西甘蔗生産機械化步入快車道

2016年12月01日 16:17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資料圖。

  編者按 廣西作為我國最大的糖料蔗和蔗糖生産基地,産量佔全國的60%以上,是我國糖業安全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在進口糖的低價衝擊下,糖料蔗種植效益下滑,糖業發展和蔗農增收受到影響。廣西著力加強“高糖高産”甘蔗基地建設,大力推進甘蔗生産全程機械化,穩定甘蔗種植面積,促進了全區甘蔗生産的轉型升級。

  2016~2017年廣西甘蔗榨季即將開始,在來賓市興賓區鳳凰鎮黃安村的蔗田裏,村民胡光付站在甘蔗下面比劃著告訴記者:“我有一米七八,這甘蔗都快三米高了,一畝地估計能收8噸。而且總算可以用機收了,每畝地至少能賺1000元!”

  這是廣西圍繞甘蔗生産全程機械化,快速推進“高糖高産”基地建設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雙高’基地要實現種植良種化、生産機械化、水利現代化、經營規模化,從而提高蔗農收入,穩定甘蔗種植面積,促進我國蔗糖産業健康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機局局長韋周凡説。

  1、“雙高”基地建設,打下機械化生産基礎

  黃安村去年成為“雙高”基地建設試點,經過小塊並大塊,村裏的地塊從1180塊減少至36塊。“有了規模,修路、整地、機收都方便。像以前的小地塊連牛轉身都成問題,自然是啥都幹不成。”胡光付説。

  針對蔗區耕地地面高低不平、地塊細碎、水肥設施落後等限制甘蔗機械化生産的因素,廣西出臺了《推進“雙高”基地生産全程機械化實施方案(2015-2020年)》,計劃利用5年時間,在全區建設500萬畝“雙高”基地,確保平均畝産6噸以上、蔗糖分14%以上,生産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80%,其中機耕、機種、機收水準分別達到98%、85%、50%,機械化中耕培土水準達到70%。而連片300畝以上、坡度6度以下、良種率100%、水利條件與設施優越的優勢蔗區力爭平均畝産8噸以上、蔗糖分15%左右。

  韋周凡認為,“雙高”基地建設的關鍵措施,一是推進土地流轉。開展“小塊並大塊”,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開展機械化耕種管收作業;二是搞好土地整治。在地質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通過降坡、填溝,炸石、撿石,清除地面以下60釐米範圍內的石質等,提高蔗地整治品質,確保農機順利作業。

  目前,以機械化為龍頭,開展“雙高”基地建設的理念在廣西逐步得到認同推行,形成了以規模化種植及全程機械化為核心的“凱利模式”、以機械研發及全程機械化試驗示範為核心的“漢森模式”、以蔗糖一體化及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桂中模式”、以機械化耕種收專業服務為核心的“左江模式”等。

  據統計,全區2015~2016榨季完成機收14.41萬畝,佔130萬畝“雙高”基地的11%;“雙高”基地種植環節機械化作業水準顯著提高,新植蔗耕作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90%的基地大力推廣甘蔗機械種植,上半年完成機械種植101.6萬畝。

  2、引進研發合力,甘蔗收穫機具獲得突破

  機收是甘蔗生産全程機械化的難點,也是降低甘蔗生産成本的關鍵。雖然以凱斯、約翰迪爾為代表的國外甘蔗收穫機仍佔據市場主導,但國産甘蔗收穫機在適用性、可靠性、作業效率方面正在不斷提高。洛陽辰漢公司的中型切段式收穫機得到用戶認可,中聯重科、廣西柳工農機、中首信、貴州益眾、湖北神譽等企業研製的收穫機已具備進一步推廣應用的條件。2015~2016榨季,廣西用於機收作業和試驗示範的甘蔗聯合收穫機數量達394台,同比增長25%。

  甘蔗收穫機的高效運作需要甘蔗種植整齊、田壟整齊以及田間轉運設備的配套。“今年,廣西安排科技經費380萬元,對相關配套機具進行研發。”韋周凡説,寬窄行甘蔗種植機、預切式甘蔗精量自動播種種植機、高效多功能四輪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機、大型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機、甘蔗田間收集搬運機均屬國內首創,項目研發的機具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目前,用於“雙高”基地的甘蔗種植機、中耕培土機、田間收集搬運機等機械設備基本成熟、逐步配套;具備開溝、施肥、覆膜等功能的甘蔗聯合種植機保有量達1400多臺,同比增長40%;配備精準作業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系統已有100多套。

  甘蔗收穫機具的引進、研發力度加大,甘蔗機收社會服務組織也開始增多。“作業服務面積1萬畝以上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由上個榨季的3家增加到了15家,作業服務能力由3.5萬畝擴大到了近30萬畝。”廣西農機局甘蔗辦主任黃曉斌説。

  今年9月,廣西投資2400萬元在南寧市、柳州市、來賓市、崇左市開展區域服務中心試點建設,主要用於機棚機庫建設、維修及培訓基地建設補助,開展高效機械化模式試驗示範。試點著重開展品種優選、種植模式、機具配套方案試驗示範,探討農機作業資訊化、基礎設施、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方法,研究總結糖料蔗機械化生産經營管理成功模式,為糖料蔗生産全程機械化發展提供可複製、借鑒的樣板。

  3、糖廠蔗農利益聯結,加快機藝融合進度

  記者採訪中發現,目前,甘蔗生産全程機械化發展不夠快,尤其是機收環節難以突破,最根本的原因是甘蔗生産機械化的作業要求與土地條件、種植農藝不相適應。

  通過“雙高”基地建設可以有效改善土地條件,而種植農藝的改變卻很不容易。“這是因為蔗農的傳統種植習慣與機收要求的農藝有很大的不同。”胡光付説,比如,農民習慣了窄行(0.8米)密植,而適宜機收的行距在1.2米以上,他們會認為這是在浪費本就不多的耕地。

  “對於這樣的情況,僅靠政府部門宣傳推廣效果並不好,要是由糖廠向蔗農溝通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廣西來賓東糖鳳凰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胡水鳳説,我們可以告訴農民什麼品種的甘蔗糖分高,怎樣種植産量高。我們與農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想讓甘蔗糖分高、産量高。

  而事實上,糖廠與蔗農的利益聯結還不止於此。糖廠還會充當起農資經銷商的角色,向蔗農賒銷農藥、化肥等賣完甘蔗後再進行結算。“糖廠肯定是不會坑我們的,農藥、化肥都是大廠的,貨真價實,效果自然好。”胡光付肯定地説。

  目前,“制糖企業+農戶”“制糖企業+合作社+農戶”“制糖企業+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戶”“制糖企業+農機作業服務公司”等多种經營模式在廣西甘蔗主産區快速發展,已經達到了51家,促進了甘蔗一體化經營發展。

  而廣西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也及時制定了《甘蔗寬窄行機械種植作業技術規範(試行)》、《甘蔗生産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規範(試行)》、《甘蔗機械聯合收穫作業技術規範(試行)》,對甘蔗從種到收給出了明確的規範。“隨著甘蔗生産農機農藝融合、寬窄行機械種植和聯合收穫等作業技術規範推廣實施,越來越多蔗農積極應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新農藝。”韋周凡説,種植品種、栽培技術與農機配套裝備和作業技術也會進一步整合融合。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