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寧夏:黃河灌區種黑麥生態效益好

2016年11月28日 16:52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部門最新現場測産顯示,在黃河灌區市縣推廣種植的冬牧70黑麥畝産鮮草1.86-3.00噸,合乾草505-800公斤,以每噸乾草價格1200-1500元出售,畝産值680.7-1080元,畝凈産值208.2-725元。農業專家認為,在當地推進糧改飼過程中,冬牧70黑麥復種水稻、籽粒玉米、青貯玉米、鮮食玉米,較之傳統冬春麥後復種爭取了更長的生育期,復種優勢顯著,為灌區耕作制度改革和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大的空間。

  據了解,近3年來,自治區農技推廣部門積極在利通區、靈武市、青銅峽等地開展冬牧70黑麥優質豐産技術、復種高效種植模式和生態效益推廣工作,形成了冬牧70黑麥栽培技術規程,為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了技術保障,三年累計示範面積達9.68萬畝。試驗示範結果表明,在引黃灌區因地制宜推廣冬牧70黑麥復種高效種植模式經濟效益顯著,是實現農業牧業結合、用地養地結合、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引黃灌區耕作制度改革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具有很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推廣前景廣闊。

  通過科技人員和種植戶的努力,在引黃灌區,稻前冬牧70秸稈還田量為每畝300-400公斤,水稻産量較高,為每畝713.5公斤,雜草密度最低,僅為每平方米0.16株,每平方米比不施秸稈低0.51株;確定了適合引黃灌區推廣的4種高效種植模式,即為冬牧70後復種籽粒玉米、復種鮮食糯玉米、復種青貯玉米和復種水稻。

  黑麥草的根系發達可積累大量的重金屬,對有機物污染有很好的修復作用,緩解水稻等作物因連作産生的土傳病害和土壤某種元素缺乏的現象;冬牧70黑麥草可作為綠肥直接翻入土壤,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提高土壤肥力,對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規的飼草只能為畜禽提供夏秋季節的青綠飼草和晾制過的冬乾草,不能為畜禽提供冬春季節的青綠飼草,種植冬牧70,可以提供冬春季節的青綠飼草,緩解畜牧業急劇發展對飼草的需求。

  種植冬牧70黑麥為冬春荒涼的大地披上綠裝,可有效控制農田冬春起塵,防止農田沙化,持續地培肥地力,有利於發展迴圈農業和可持續農業。專家通過觀測,在灌區種植冬牧70黑麥的農田與冬閒田相比,地表風速降低30%-75%,揚塵量降50%-80%。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