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各級扶貧主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系列方針、政策,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以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為重點,指導低收入鄉村大力發展增收産業,並通過對口幫扶、移民搬遷等形式,協調行業部門加強行業扶貧,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打好“組合拳”,助力低收入村快速走上“致富路”。
全市120個低收入村全部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通過項目帶動,低收入村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增收産業不斷發展,特色産業逐步形成。如莊河市城山鎮洼子村原是一個設施農業空白村,以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當年建成4個設施農業小區,110座大棚。項目建設規模由計劃的150畝、50戶,實際完成385畝,98戶。城山鎮和平村,在整村推進項目帶動下,當年發展設施農業200多棟大棚。
通過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引領農民向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推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如光明山鎮財主房村整村推進項目為水果生産,面積達到1300畝,直接帶動三個村民組316戶農戶,水果生産成為該村的主導産業。普蘭店區沙包鎮呂店村針對本村實際,整村推進項目選定為發展幹雜果。項目面積3000畝,直接帶動6個村民組,300戶農民,成為了大榛子專業村。瓦房店市萬家嶺鎮小寺廟村發展葡萄3000多畝,成為了葡萄生産專業村。全市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草莓村”、“蔬菜村”、“水果村”、“葡萄村”等有38個,佔全市低收入村的31.7%。
在産業扶貧為主導的扶貧方式推動下,低收入農民收入快速增長。2012年,全市18個低收入鄉鎮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平均達到11232元,比2009年增加3824元,年均增幅17.2%。120個低收入村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平均達到10581元,超過確定低收入村基準線4081元,年均增長17.7%。莊河市城山鎮吉慶村,設施草莓面積已經達到6000多畝,全村1300余戶,戶均1.1個大棚,平均每個大棚的純收入3萬多元。全市實施扶貧項目的2.95萬低收入戶,戶均增收近萬元。
通過移民搬遷和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低收入村的面貌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全市120個低收入村,有75個村實施了農村“六化”工程,佔62.5%。硬化道路370萬平方米,安裝路燈5658盞。通過實施移民搬遷,使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的農民的居住、就業等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共完成移民搬遷3530戶,搬遷人口達到1.06萬人。
為進一步提高低收入村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狀況,在原有120個低收入村的基礎上,大連市2015年重新確定了128個低收入村,按照精準扶貧要求,提出了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文化扶貧、醫療救助扶貧、移民和住房改善扶貧、低保兜底扶貧、科技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生態整治扶貧、定點幫扶扶貧、金融扶貧和資産收益扶貧等12項措施。明確到2020年,128個低收入村全部摘帽,農民可支配收入平均達到1.4萬元以上,確保全市農村特殊困難群眾實現低保兜底。目前,各項精準扶貧措施正在積極推進。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