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馬陸歷來重視品牌的培育和保護,2006年起,馬陸牌葡萄連續獲得上海市著名商標,2007年起連續獲得上海市名牌産品稱號。為更好的保護馬陸葡萄的品牌,在嘉定區工商局的大力支援下,馬陸葡萄于2014年3月通過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註冊,2015年2月,獲得了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標誌證書。同年,馬陸葡萄還進入了“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目錄。馬陸葡萄果品採用授權許可制度,使用統一商標的包裝箱,提升了葡萄品牌整體形象和品質。
設施栽培擴大品種
0.1%,這是葡萄産業佔馬陸總産值的比例。然而,憑藉著一顆小小的葡萄,馬陸成了聞名全國的“葡萄之鄉”。其實,上海並非葡萄的適宜栽培區,1992年,馬陸成立了市郊首家葡萄研究所,1994年又建造了江南地區第一棟日光型節能溫室。之後,大棚種植在農民之中逐步推廣開。有了設施栽培,種植的品種更寬泛了,同時,在生産過程中,病蟲害減少了,葡萄品質大大提高了。一直以來,葡萄研究所把引種、育種、選種放在首位。現在,馬陸每年有50多個葡萄品種上市,馬陸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作為單一農業種植品種,馬陸葡萄成為全國知名的地區品牌絕非偶然。在外部環境上,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特別是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而在內部來看,關鍵在於科技引領作用。上海的雨量不利於葡萄生長,口感有些酸。因此馬陸鎮把增加設施栽培面積作為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手段,對建造鋼管大棚的農戶給予每畝6000元補貼。難能可貴的是,果農也把品牌和收益聯繫起來了,自覺維護著品牌品質。同樣,建造鋼管大棚每畝要投資2萬元,雖然有鎮裏支援,果農投入仍很大,但僅僅一年就證明投入是值得的,果農給記者算了筆賬,大棚葡萄比露地葡萄可提前一週以上上市,而且受雨水影響較少,品質大大提高,銷售價格最高可提升50%左右,2-3年就可收回成本。
“控産保優”提升品質
要想讓品牌打響,品質是關鍵。一直以來,馬陸葡萄種植戶採用“控産保優”措施提升馬陸葡萄的品質。據了解,上世紀,一畝地可以産出葡萄6000斤到8000斤,如今普遍降到2000斤到2500斤,馬陸葡萄公園則壓縮到了1000斤到1500斤。減産,是為了提高品質。此外,在馬陸,無論是農戶還是合作社,都會採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確保葡萄果品的安全性。
2006年底,為了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馬陸新發展了1500畝葡萄基地,解決了400人的就業問題。鼓勵合作社及企業聘用本地農民就業,並享受相應的就業補貼政策。馬陸鎮的果農在葡萄這個知名品牌的影響下得到了切切實實的實惠。
一三産聯動拓展旅遊新功能
“馬陸葡萄最成功的在於它打造出一種葡萄文化。好葡萄吸引忠實粉絲,從純粹購買轉變成休閒旅遊,這也是馬陸葡萄長盛不衰的原因。”馬陸鎮農辦副主任徐雲龍表示,馬陸葡萄作為馬陸鎮農業特色旅遊項目,已被納入了嘉定區“十三五”農業旅遊發展規劃,在農業旅遊設施改造及新增項目的建設都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援。從2001年開始,馬陸每年都舉辦葡萄文化節,吸引著市民來採摘葡萄、體驗葡萄文化,以此帶動農業旅遊的發展。鎮政府還鼓勵有條件的果農開展農家樂活動,為市民提供一個旅遊休閒的好去處,通過“一三産”聯動融合促進葡萄的銷售。記者獲悉,未來,馬陸還將從設施、機械化、資訊化、品種等方面入手,對葡萄産業進行“升級”。比如用3—5年時間在企業裝備上升級換代,將120畝單棟小棚改成連棟大棚,為栽培模式創新與輕簡化栽培奠定基礎。再比如,將傳統日光溫室改造成智慧溫室,並配備物聯網管理。在栽培摸式上,運用半基質根域限制栽培,採用小平棚T型架,實現機械化生産和資訊化管理。在品種佈局上,把葡萄最早上市期提到5月1日,最晚在元旦前後結束,全年供應週期8個月,並實現葡萄挂樹儲藏。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