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稻田養殖勃興 魚米之鄉復興——廣西三江縣稻田綜合種養規模首破百萬畝見聞

2016年11月24日 15:32 來源:廣西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江侗族自治縣良口鄉魚稻示範基地景色如畫。

  “稻好魚多,魚多稻好,稻田養殖真是好!”説這話的是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大樹村委副主任莫宗德。秋去冬來,他們村“一季稻+再生稻+魚”示範基地稻魚雙豐收:兩季畝産稻穀924.4公斤,比旁邊沒養魚只種稻的增産218.4公斤;畝産魚55公斤,增加養殖産值2200元,稻加魚畝利潤超過4000元。

  三江是自治區水産畜牧獸醫局幫扶縣,今年稻田養魚更加風生水起,全縣水田超過六成大養其魚,面積多達7.46萬畝。經專家現場測算,此舉實現稻穀增産35.5%,産值提高41%,利潤增加61%。

  稻田養殖方興未艾,從三江、融水、全州、興安等桂北傳統優勢區,向桂南、桂東等沒有此類養殖習慣的地域迅速擴展,各地因地制宜推廣、各顯神通實施,展現“宜魚則魚、宜蝦則蝦、宜螺則螺、宜蟹則蟹、宜鱉則鱉”的興旺景象,形成“一田多用、一水多效、一季多收、一業多益”的綜合效應。目前,全區建立了50多個稻田養殖示範基地,稻田綜合種養業發展規模首破100萬畝,比去年增加30多萬畝,增幅高達40-50%。水産品素有優勢的八桂大地,通過推廣種養一體新模式,正以現代農業新境界復興“魚米之鄉”。

  “一季稻+再生稻+水産品”是我區水産畜牧部門探索創立、適合高寒山區發展的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特別適宜在陽光和熱度不足以種植兩季稻、而僅種植一季稻時間上又有富餘的地區,被總結為“三江模式”,迅速推廣。這一模式在一季稻成熟時,只割下稻株上部約2/3谷穗,保留下部約1/3植株和根系,讓其搶上農時長出第二季稻穀即“再生稻”。為便於養魚,實施前將田埂加高加固,在水田中挖魚溝和魚池,採用“捕大留小、捕大補小”方式全年分級養殖。稻田改造養魚後,保水肥田又生態滅蟲,一季稻單産不降反增,而且增加再生稻收成,成倍提高復種指數。養魚稻田減用甚至不用化肥農藥,所産稻米綠色生態,市場表現優質優價。稻田養殖效益好,許多地方踴躍改造丟荒田地種稻養殖魚、蝦、蟹、鱉、螺,有效恢復糧食種植面積。

  稻田養殖在全區跳躍式擴展,政府是強有力的推手。自治區水産畜牧獸醫局今年安排專項資金3600多萬元,支援50多個縣(市、區)建設稻田綜合種養示範基地,補助標準從去年每畝1000元提高到1500-2000元。地方政府也整合涉農資金,扶持這項當年實施當年見效的好産業。2014年,三江起步實施稻田養魚“3721”工程,即用3年時間,建設養魚稻田7萬畝,打造“高山稻魚”和“高山魚稻”2個綠色生態品牌,讓種稻養魚戶每人平均年增收1000元。為此,財政專門拿出真金白銀:田基硬化改造每畝補助1000元水泥、砂石,還贈送300尾魚苗,實施再生稻模式再補助150元。年終臨近,盤點“3721”,“功德”圓滿兌現。

  同時,桂北稻魚區融合旅遊優勢與民族風情,舉辦“稻魚節”、“多耶節”等活動,吸引遊客前來釣魚、下田捉魚、燒烤田魚,提升“魚米之鄉”魅力,使之錦上添花。

  自治區水産畜牧獸醫局局長蔣和生表示,稻田養殖對有效解決不願種糧、誰來種糧、怎樣種糧和精準扶貧等難題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進一步總結、提升,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在全區推廣。

  

  外來遊客與當地群眾一起在田間捉魚田邊烤魚,其樂融融。

  ■技術連結

  “一季稻+再生稻+魚”模式已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等桂北高寒山區探索成功,適宜在陽光和熱度不足以種植兩季稻、而僅種植一季稻時間上又有富餘的地區大力推廣,其技術流程並不複雜。

  1.稻田改造。硬化加高田基,一般要求是:用水泥砂漿硬化,從水田表土下基腳硬化20釐米,再高出表土40釐米,下底寬12釐米,上底寬10釐米。同時,在田間開挖魚溝、魚池增加養殖水體,面積佔田塊10%以上。魚溝在稻田中央開挖,深度、寬度30-50釐米;魚池可在稻田中間或邊角,形狀多樣,池邊用水泥硬化,池深0.8-1米。魚池上方可搭建棚架並加蓋遮陽布,或在魚池周邊種植瓜果,讓魚能夠遮陰降溫、躲避敵害(如鳥類)。

  2.水稻種植。5月中下旬完成水稻種植,品種為野香優3號和中浙優1號等優良品種。

  3.魚苗放養。插秧約1周後,待禾苗返青、根系較為完善後投放魚苗,品種為禾花鯉、鯉魚或泥鰍等,每畝投放5-6釐米規格魚苗300-500尾,或者3釐米左右泥鰍2000尾、配養草魚20尾。

  4.管護餵養。前期每天投喂配合飼料,魚稍大後,農戶家中自有的米糠、花生麩、剩飯菜和煮熟的紅薯、芋頭、南瓜等均是好飼料,每天投喂一次。稻田不宜使用化肥農藥:可不定時施放農家肥。

  5.收割補苗。8月中旬完成一季稻收割。收割前降低水位,引魚入池,按“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的原則,收穫成魚並補充魚苗。收割後保留40釐米左右禾兜,其後長出的再生稻約在10月中下旬成熟,同樣按“捕大留小”原則收穫成魚,讓小魚在魚池中越冬(魚池中堆些稻草保暖)。

  次年5月種植一季稻後,再將越冬魚回放稻田,並補充新魚苗至標準密度即可。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