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海南海口:溫辛添好味 椒香暖心房

2016年11月17日 11:14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1月的海口,秋高氣爽,在海口市大坡鎮胡椒生産基地裏,一壟又一壟的胡椒新苗,翠綠鮮嫩,長勢喜人。

  大坡鎮種植胡椒已有40多年曆史,薪火相傳,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種植經驗。特別是近年來,大坡鎮委、鎮政府將胡椒作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産業,積極發動群眾,大力扶持和積極服務,胡椒産業得到迅猛發展。

  近年來,海口不斷推動合作社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合作,推動農業發展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品牌化。大坡胡椒搭上“網際網路+”發展快車,打造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綜合功能的胡椒莊園,做大胡椒産業。

  提品質

  技術革新保證胡椒高産穩産

  大坡胡椒好在哪?

  “胡椒的品質主要看胡椒鹼的含量,大坡胡椒的胡椒鹼含量在5%左右,基本上與世界胡椒主産國的胡椒鹼含量一致。”大坡鎮政府農業品牌創建負責人李耀武介紹,大坡的白胡椒顏色淺黃色,口感較濃,有著強烈的辛辣味道。

  “大坡胡椒的好品質源於良好的自然條件,胡椒生長喜水喜酸,海南濕熱的氣候以及大坡獨特的酸性土壤,使得這裡生長的胡椒溫熱力更足,香味更為濃烈,口感辣而不烈、風味獨特。”李耀武説。

  除了自然條件,不斷的技術革新也使得大坡胡椒的畝産量居全國前列。

  人畜糞尿漚肥和綠葉漚制的水肥,是胡椒常用肥料。大坡鎮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以施用沼氣肥為主,進一步降低生産成本,提高單産量,在增加農民純收入的同時,優化了農村生態環境。

  加工工藝的改善使得胡椒的品質得到提升,早在2004年,時任東昌農場場長的李明躍發現,職工把摘下來的胡椒浸泡在自建的水池裏去皮,曬出來的果質不好,有異味,銷售價格不高。

  農場隨即在胡椒示範基地建起活水浸泡胡椒池和胡椒加工廠,引導職工改進加工工藝,胡椒銷量逐年攀升。

  技術改良後,胡椒的每斤收購價可達到五六十元,精深加工後的胡椒,價值更是翻了幾番。農民們切切實實地嘗到新技術甜頭。

  樹品牌

  精深加工提高品牌知名度

  在海南,説起胡椒,人們自然會想到大坡,全國人民餐桌上的胡椒,每10粒就有4粒以上是大坡産。

  為了提升東昌胡椒的品牌價值,2009年,東昌農場申請註冊了“昌農”牌商標,讓胡椒産品有了新的“身份證”。“大坡胡椒全國出名,但昌農牌胡椒卻沒幾個人知道。”現任海墾東昌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的李明躍説道,該公司現有2.2萬畝的標準化胡椒基地,1斤白胡椒籽的最高價為60元,而1斤白胡椒粉的價格能達到120元。

  從精深加工入手,大坡鎮逐漸摸索出一條打造胡椒産業鏈的路徑。2013年,東昌農場與省農科院共同研發的新胡椒加工生産線投入使用。走進新建成的胡椒加工廠,嶄新的機器,寬敞明亮的廠房讓記者眼前一亮。只見工人把一筐筐剛摘下來的胡椒去除雜質後,放到篩選機中篩選出合格的胡椒果,經過機器脫水、烘乾,再由色選機把胡椒果分成大、小不同的等級,最後由包裝機自動過稱、打包成品。

  隨著加工設備的升級換代,加工廠還利用職工採摘胡椒後留下的莖、葉、根等廢棄物研發胡椒醬、胡椒油、胡椒糖果,以及針對老年人的胡椒保健品。

  東昌農場胡椒加工廠生産的胡椒産品也隨之換上了“新外衣”。目前,該場正計劃將以往古板的傳統包裝改為分重量、多款式的精緻禮品盒。包裝上不僅有商標、生産地點、日期,還將附上可追溯標識。

  立産業

  延伸産業鏈打造風情小鎮

  談及如何進一步打造胡椒産業鏈的構想,大坡鎮鎮委書記杜月英高興地告訴記者,大坡鎮將結合胡椒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朝著生態觀光休閒方向發展,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旅遊觀光農業,為遊客提供觀光和採摘胡椒服務。

  杜月英介紹,作為海口農業大鎮,大坡鎮將緊密圍繞區委區政府關於農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以品牌農業、規模農業和生態農業為突破口,探索實施現代農業興鎮強鎮的發展道路。胡椒就是大坡農業的龍頭和名片。下一步該鎮將繼續推進胡椒産業發展,謀劃打造有機胡椒等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高端産品,拉長胡椒産業鏈。在發展深加工的基礎上,積極推廣“商標富農”政策,提升大坡胡椒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該鎮還將積極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自主進行旅遊項目開發試點,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産業,促進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我們準備打造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胡椒風情小鎮,將風情小鎮的立面改造和街道設計都融入胡椒元素,進一步挖掘胡椒産業附加值,大力推廣胡椒文化,帶動旅遊業、加工製造業等相關産業的發展。”杜月英充滿信心地説道。

  品牌故事

  讓最好的胡椒

  賣出最好價格

  走在大坡至東昌居的公路邊,路邊胡椒園排列齊整的水泥桿上滿是翠綠的胡椒藤蔓。海南省胡椒協會副會長、當地的種植收購大戶王輝成正在指導村民種植。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最好的胡椒賣出最好的價格。

  大坡胡椒就是他口中“最好的胡椒”,但是近年來,海南胡椒由於加工技術落後,出口優勢並不明顯。隨著越南、泰國、印尼等國家胡椒加工技術的改進帶來對市場的衝擊,大坡胡椒逐漸衰落。

  擁有好産品卻缺乏競爭力,怎能不讓人痛心?痛定思痛,大坡胡椒不斷改進種植、生産、加工技術,終於重現昔日輝煌。

  2005年,大坡鎮東昌農場創建500畝胡椒標準化生産示範園,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畝均産量和效益得到顯著提升;2010年,籌資30萬元興建4個活水浸泡胡椒池,改進胡椒加工工藝,改善以往胡椒存在“異味”的狀況,産品品質進一步提升。2012年,大坡胡椒産地東昌農場的“昌農”牌胡椒商標被認定為海南省著名商標。2013年,東昌農場與省農科院共同研發的新胡椒加工生産線投入使用,在提升産品品質的同時進一步延伸産品産業鏈,開發出了胡椒醬、胡椒油等系列産品,重新佔領市場領先位置。

  隨著現代農業、有機農業的興起,大坡胡椒又踏上了綠色産品的新征程。大坡胡椒引進歐盟良好農業標準,不斷提高産品品質,嚴把品質關,獲得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大坡胡椒基地更是通過省農業廳“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認證及中國熱帶作物協會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認證,産品品質得到消費者信賴。

  人物故事

  大坡村委會象塘村村民李布冠:

  青胡椒變成了“金胡椒”

  又到了一年的胡椒收穫季節,大坡村委會象塘村村民李布冠正忙著對胡椒進行脫皮處理,只見他嫺熟地搓揉一番,黃軟的胡椒表皮便脫落下來,“從藤上摘下來的胡椒經過浸泡,將表皮青綠色的外皮脫去,就變成了市面上的白胡椒。”他言語中難掩豐收的喜悅。

  在李布冠的胡椒地裏,爬滿胡椒藤蔓的水泥桿排列得整整齊齊,“這些胡椒藤有3米長,至少生長了10年,之所以這麼茂盛得益於大坡良好的自然環境和鎮裏的技術指導。”這位有著近20年胡椒種植經驗的老師傅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幾年胡椒收購價不斷上漲,前兩年每斤的價格達50元以上,今年收穫2000多斤,除去成本,凈賺差不多5萬塊。”

  “以前家裏種過橡膠,也出去打過工,但是依舊不能擺脫貧窮。”李布冠回想起以前的日子,那時的困窘依然歷歷在目:“那陣身邊的人都開始種植胡椒,説前景好,然而前三年胡椒是沒有收益的,所以自己也想過放棄。”現在,胡椒已經成為大坡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也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法寶”,“2008年,家裏重新蓋了兩層小樓,種植胡椒成了家裏的主要經濟收入。”

  在種植胡椒的過程中,農戶們也遇到過許多困難,“以前把摘下來的胡椒浸泡在自建的水池裏去皮,曬出來的果質不好,有異味,銷售價格不高。”在相關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大坡鎮政府隨即在胡椒示範基地建起活水浸泡胡椒池和胡椒加工廠,引導大家改進加工工藝,從而使當地的胡椒銷量逐年攀升。

  鎮裏還建起了胡椒加工廠,逐步形成了胡椒産業鏈,幫助農民解決了種胡椒的後顧之憂——大家精心種植的胡椒在還未收穫之前就被訂購一空,而且價格不錯。胡椒價的高升,使椒農發了“胡椒財”。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