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糧食産量創新高背後的力量

2016年11月08日 13:43 來源:長春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前,從長春市農委傳來好消息:初步預測,2016年長春市糧食總産量可達119.15億公斤,創歷史新高。

  這樣的豐收成果讓人欣喜。2016年,長春市調減了1.49萬公頃籽粒玉米種植面積,用來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産業。玉米種植面積減少了,但糧食産量創下了歷史新高,這是如何實現的?“長春市緊緊圍繞現代農業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長春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長春市立足“黃金玉米帶”優勢,通過提高單産來實現糧食總産的穩步提升。整合推廣重大增糧技術、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成為長春市糧食産量創新高背後的“神秘力量”。

  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覆蓋所有旱田鄉鎮

  九台區城子街鎮陳家村張顯文家的院子裏,金燦燦的玉米堆成了小山,趁著天氣晴好,老張正忙著晾曬玉米。“2016年收成相當不錯,一坰地差不多能打兩萬五千斤糧!”張顯文捧起幾棒玉米,頗為興奮。

  張顯文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2016年種了120公頃玉米,全部採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免耕播種、苗期深松、秸稈還田、秋季深翻……從種到收,張顯文嚴格執行保護性耕作的各個技術環節,換來了大豐收。“現在玉米價格降下來了,必須得在提高産量上下功夫,這個技術算是用對了,增産效果非常明顯。”張顯文對保護性耕作技術讚不絕口。

  經過多年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已經深受我市農民認可。2016年,這項技術覆蓋了長春市所有旱田鄉鎮,不僅面積發展到18萬公頃,還建設了100個示範點,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保護性耕作實施的總面積保持穩定增長,種植模式標準也趨於統一,已成為我市重點推廣的重大增糧技術。”長春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進全程機械化

  綜合農機化水準達81%

  玉米籽粒收穫機、免耕播種機、深松整地機……榆樹市弓棚鎮喜迎春農機合作社佔地6000多平方米的農機庫房裏,60多臺(套)農機整齊排列,頗為壯觀。“2016年能豐收,這些機器立了不少功,忙活了一年,得好好保養保養!”這幾天,喜迎春合作社理事長蔣恩凱正忙著組織農機手對農機進行檢查保養。

  “春天種地時,機械播種又快又好,為增産打下了好基礎。夏天田間管理時,農機防病蟲害的效果特別好,減少了損失。”目前,喜迎春合作社從種到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蔣恩凱拍著一台高大的玉米籽粒收穫機頗為自豪地説,這臺産自芬蘭的農機價值115萬元,成了秋收的“功臣”,“以前從收割到運輸、儲存,玉米損失率都挺高,有了這台機器,直接就能把玉米粒收回家,顆粒歸倉。”

  2016年,長春市農業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作業水準有較大提升。“綜合農機化水準較去年提升2.5個百分點,達到81%。”長春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説,長春市2016年還深入實施國家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行動,重點抓了20個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工作,大力推廣機藝組合新技術,助力糧食生産。

  發展新型經營主體

  流轉耕地40.15萬公頃

  “我大概算了一下,我們合作社的糧食平均産量能比普通農民高出10%以上!”今年,位於榆樹市的吉林省田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玉米種植面積達到600公頃。忙完了秋收,合作社理事長陳卓開始“秋後算賬”。

  規模經營,成為田豐合作社糧食高産的“秘訣”。土地規模化經營,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産成本,更有利於先進技術的應用,從而提高糧食産量。

  “就拿春天種地來説,化肥企業專門到地裏為我們測土配方,根據土地實際情況,減少了磷肥的施用。”肥料“私人定制”,讓合作社的農業生産贏在了起跑線上。

  規模化經營,更為先進農機提供了廣闊的施展舞臺。“省裏為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特別大,我們享受到了450萬元購置額度,合作社投入200多萬元,政府補貼了100多萬元。”一項項好政策讓合作社的農機數量和品質有了新的提升,先進農機和農業技術配套使用,為增産上了“雙保險”。

  在長春市各地農村,還活躍著很多像田豐合作社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13894個,家庭農場發展到3091個。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0.15萬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32.5%,比去年增加4個百分點。在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的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逐年提高。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