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往哪投?地該咋種?重慶農業綜合開發探路山區特色現代農業——
山地換了新“種法”
本報記者 趙永平
“3畝地分7塊,大機器進不來,有水澆不上。”重慶大足區鐵山鎮建角村農民黎中全,年年為種田發愁。
這也道出許多重慶農民的無奈。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並存,山地丘陵面積佔了75%,中低産田佔60%以上,農民每人平均耕地僅1畝。這樣的條件,農業咋發展?種地咋賺錢?
深挖山區優勢,重慶農業綜合開發強基礎、轉方式、扶産業,山水田林路齊頭並進,打造山區特色的現代農業。小田變大田,水流到地間,項目區規模連片,農民看到了希望。黎中全感嘆:“過去只能種一季稻穀,現在能種菜、養小龍蝦,一畝頂原來幾畝地!”
結構怎麼調?
集中投入建高標準農田,咬定“特色”,山地也能生金
種啥賺錢?一直是建角村支書明文德的頭疼事。
建角村3200人,只有2500畝水田。“説是水田,過去用水一大難。”明文德説,上游廖家溝水庫離村裏不到10里遠,但渠道年久淤積,澆地只能到附近河溝抽水,三五畝地澆一遍,要兩台柴油機抽一天。“一年一季稻,怎麼折騰也不行。”
改地、改水,2015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落戶鐵山鎮,集中投入,水庫串山塘,山塘連灌渠,建角村的“巴掌田”成方連片,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
突破基礎瓶頸,土地活了。村民肖建軍種起了油菜和蓮藕,他説:“大機械進田,澆地省錢方便,一年下來,稻油輪作一畝多掙700元,蓮藕畝收入近萬元。”
新型經營主體來了。在外打工的謝雲燦,回鄉創辦小龍蝦養殖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搞起“稻蝦共生”生態種養。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謝雲燦算了筆賬:一年兩季蝦,畝産400多斤,按現在行情,一斤蝦賣30元,畝收入輕鬆上萬元。
“項目區搭臺,調結構順其自然,路子對了,山地也生金。”明文德説,“萬元田”變成現實、成了方向,村裏土地流轉面積達70%以上,“稻+蝦”“稻+油菜”“稻+菜+菜”等模式不斷涌現。
財政支農錢往哪花?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唐雙福認為,要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解決農民想辦又辦不了的難題。
重慶的做法是咬定“特色”不放鬆,圍繞七大特色産業,統一規劃、科學佈局,通過高標準農田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形成優勢産區和優勢産業帶。
忠縣特色是柑橘,項目區修塘、通路、改良品種,如今“半城山水滿城橘”,35萬畝柑橘基地惠及22萬果農;巴南特色是茶葉,造梯田、提品質,茶葉産值5年增長近20倍,茶農畝均收入達3000元;江津特色是花椒,推進標準化、産業化,青花椒佔據全國60%的市場,年産值達10多億元……
“十二五”期間,重慶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150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29萬畝,直接受益農戶99萬戶,畝均增收300元以上。一個個項目區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山區特色農業展現新圖景。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