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時節,順義區木林鎮賈山村西南的農田裏,聽不到機器的轟鳴聲,也沒有莊稼漢嘹亮的號子聲,一切都是靜悄悄的。更稀罕的事兒是幫工們來幹活兒,不但沒有工錢,還得倒交錢。
這片600多畝的農田裏,早先種著成方連片的玉米,莊稼漢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聶海生2011年在這裡建起了蔬菜生産基地,大田的畝效益眼看著翻番兒。可是,近幾年隨著農村年輕人外出求學和工作,村裏的勞動力越來越緊缺。尤其是每到秋收農忙時節,老聶的基地需要雇短工100多人,每人平均100元一天,還經常找不到人。為這事,他沒少頭疼。
這兩年,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聶海生也動起了腦筋。“這傳統農業,也得跟上社會發展,才能有出路。”於是,老聶召集能人,幫他做出了生産基地轉型發展五年規劃,今年開始改造。
記者在基地看到,原有蔬菜棚室間空白地上,都栽種了花生、紅薯、蘿蔔、玉米等作物,把每一分土地都利用了起來。可種了這麼多農作物,用工量不是更大了嗎?
“今年咱不再為雇短工起急了。”老聶略帶神秘地笑著説,今年秋收,這些農活兒都有人幫著幹,不但不收工錢,還會給基地交費呢。原來,這裡劃分了農事操作體驗區、農耕教育活動區、金秋浪漫花海區等5大區域,眼下農耕教育和農事體驗兩個區已經提前建成,並開設了“刨吧”。“城裏有酒吧,咱農村有‘刨吧’,城裏的都市農夫都爭著來體驗。”老聶説,他們安排了農事指導員,專門給都市農夫們講解農作物種植過程、收穫技巧,尤其是城裏的小“幫工”對於“刨吧”喜愛極了,在這裡刨紅薯、拔蘿蔔、挖花生,玩上一整天都不想走。
農業嫁接了休閒體驗,老聶讓傳統農田收益再攀新高。來這裡幫著秋收,每人收費20元,可獲贈1斤農産品,每多采收一斤帶走,增加收費5元。9月底以來,已經接待城裏“幫工”2000多人次,每人平均交費40元。這樣算下來,老聶今年的秋收不但節省了雇傭短工支出,還增收了1萬多元。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