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9時許,臨高縣臨城鎮頭星村委會羅文村村民蘇紅和往常一樣,來到羅文村常年蔬菜基地,把事先捆紮好的一百斤大蔥以每斤1.5元的價格賣給了收購商。他仔細數了數錢,告訴記者,“固定來我們村的收購商有三四個,種蔥啊,不愁賣!”
眼前這片綠意盎然的蔬菜基地是蘇紅和村民一起承包下來的,250畝的基地以種蔥、薺菜等常年蔬菜為主,銷往海口、儋州等地。在政府的指導下,依靠基地,羅文村貧困戶從2014年建檔立卡的54戶減少為現在的7戶。
“該基地都是貧困農民自發承包種植的,支撐起了農戶全家人的生活。”臨城鎮鎮委書記唐南橋感慨良多,不少貧困戶在村裏致富能手帶領下,不等不靠不要,勤勤懇懇,摘掉了“貧困帽”,迎來了新生活。
承包土地種蔬菜 貧困戶順利脫貧
羅文村不大,全村107戶,2014年以前,貧困戶數量佔到了全村總人口的一半。村民每人平均農田不到一畝,他們有的種水稻為生,有的擺攤賣菜為生。
“還要供兩個孩子唸書,過得苦。”以前家裏只有不到一畝菜地,為了多賺點錢,蘇紅不得不淩晨三四點起床,把蔥和葉菜拉到附近的鄉鎮賣,時間久了,他窮怕了,“如果不想法子賺錢,苦日子是沒有頭的。”
於是,蘇紅硬著頭皮跟親友借了錢租了一畝半地種蔥和葉菜,沒想到很快便還清了債務。有了本錢,蘇紅去年承包了5畝多地,全部種上大蔥。“一畝大蔥一年能收四五千斤,今年價格好的時候,一畝最多賣到了3萬塊錢,算下來,也有十多萬元的收入了。”蘇紅很高興,好在種蔥的成本不是很高,他如今已經脫貧了!
嘗到了種蔥的田頭,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學習蘇紅,承包土地種蔬菜。漸漸地,羅文村的常年蔬菜基地從最初的三五畝擴種到了如今的規模,合作社吸納了36戶村民和貧困戶。
“以前貧困戶雖是一起承包,但還是各幹各的,直到去年成立了合作社,他們統一買苗、收購、分成。”頭星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趙未説,這樣不僅便於整合土地,利於標準化管理,還能走上産業化道路,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
村路修到家門口 農田灌溉不用愁
羅文村很美,村路暢通,綠樹環繞,村民質樸勤勞。
説起以前的羅文村,最早一波承包土地的貧困戶最有發言權,“一看到村裏的泥路,收購商都不願來。尤其在下雨天,出去賣蔥誰沒摔過跟頭?”
“種蔥需要水,就得有灌溉措施;想要發展産業,得吸引收購商來,就得修路。”唐南橋説,要脫貧,除了靠自己,政府的扶持同樣重要。基於此,鎮政府不僅硬化了村莊道路,建設太陽能抽水發電灌溉,還挖了兩公里長的排水溝,還將進一步加大貧困村莊的路網、電網、光網、氣網、水網建設。
“想要有‘造血式’扶貧的效果,貧困戶除了勤勞肯幹外,還要有市場意識、科技知識,才能實現長久的産業化發展。”王趙未告訴記者,自從去年成立了合作社後,村委會組織貧困戶代表前往海口、儋州等地,開拓視野,增強他們的市場意識。
看到村裏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日漸成熟的“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越來越多村民和貧困戶希望加入到合作社中來,實現脫貧致富夢。
勁往一處使 整村推進為脫貧
貧困戶會種田、肯吃苦,政府又幫了一把。
“不可置否,這個基地就是在個別農戶的帶動下慢慢發展起來的,這就是羅文村貧困戶不一樣的地方。”唐南橋説,目前該村剩下的7戶貧困戶多為因病致貧,接下來鎮裏將開展“一對一”精準扶貧對接,實施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幫他們摘掉“貧困帽”。
羅文村距離西線高速約兩公里,基於其區位優勢,接下來,臨高將投入2000萬元整合千余畝農田,擴建常年蔬菜基地,進一步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精準發力,輻射頭星村委會的3個自然村,做好“城郊菜籃子”工程,帶動更多貧困戶實現熱帶特色農業的産業化種植,實現共同致富。
“慢慢地,當千畝蔬菜基地建成、基礎設施完備,我們也將依託城郊村莊的環境和旅遊資源優勢,打造‘農業觀光’、‘特色餐飲’等旅遊産品,踏上特色鄉村旅遊的‘造血式’脫貧路子。”唐南橋説。
蓋一棟新房是蘇紅的最新目標,他説:“住新房、種蔬菜、招待遊客,在家門口就能掙大錢,誰不想好好幹呢?”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