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9 09:59:00 來源:人民日報
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日前,“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在清華大學成立,聯盟首批由137所國內高校和50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共同組成,吹響了加快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集結號”。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那麼,如何抓住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牛鼻子”?讓我們一起關注。
創新創業教育VS專業教育
“兩張皮”擰成“一股繩”
這是南京大學的一堂物理課,只見傳統形式擺放的桌椅改成了以學生六人小組為單位的藍色工作臺,配備了標準測試儀和電腦,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同步進行;教室三面環繞黑板,六七位學生正同時在黑板上學習討論;無線投影儀也進行了改造,每個學生都能隨時切換成為主講……近年來,南京大學面向全校所有學生開展了“三三制”教學改革,在本科階段分為“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3個階段和“專業學術”“交叉複合”“就業創業”3條發展路徑,使全校學生都有機會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和發展路徑,從而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實現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實施意見》不是單純地鼓勵發起一場大學生創業運動,而是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説。
在很多高校,目前依然只有專業教育這支“正規軍”單兵推進,而創新創業教育則像“遊擊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儘管有教師嘗試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但因沒有成建制的課程規劃,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成了“兩張皮”。有數據顯示,當前,“211”院校中,僅有不到一半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很多高校僅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選修課或講座,離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創業教育還有段距離。有些高校即使開設了課程,老師也大多照本宣科,學生熱情不高。除此之外,相關教材也“捉襟見肘”,品質有待提高。
對此,教育部于6月初召開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視頻會議,教育部負責人特別強調:“要牢固樹立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由‘兩張皮’向有機融合的轉變。”
那麼,怎樣融合,如何轉變?“其實,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是不矛盾的,兩者不應該成為‘兩張皮’,而應該是兩個方面。要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根子上解決‘兩張皮’的問題,對人才培養進行頂層設計,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創新創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邵進舉例道:南京大學設置了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新創業課程,其中,在創新教育方面,開設新生研討課182門、高水準通識教育課107門、高年級研討課115門;在創業教育方面,開設了“創業平臺課程”“行業課程”,以及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就業創業相關內容的“嵌入式專業課程”。邵進説:“如此一來,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擰成了‘一股繩’,實現了水乳交融。”
知識傳授VS創新精神
照本宣科變能力拓展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李誠獲獎了,一時間成為清華園裏的“學術牛人”。他的作品“多光照環境下的第一人稱手部檢測”獲得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特等獎。一個物理系學生,為什麼能在電腦領域取得如此可喜的學術成果?訥言敏行的李誠説:“因為星火。”星火班是清華大學的一項育人計劃,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是該項目的顯著特點,在星火班裏,正是學科交叉與思維碰撞的火花激發了李誠的創新思維。
創新創業教育是什麼?有人説,是親身實踐,不是“閉門造車”;有人説,是能力培養,不是知識灌輸。採訪中,很多專家向記者強調,創新創業教育首先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教育,其本質是一種素質教育。
目前,不少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創業技能、知識畫了等號,定位過於狹窄,導致大學生對創業教育認可度偏低。“老師只是照本宣科地教授學生,最終學生是沒辦法創業的。”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説:“注重社會實踐要從改革教學方法做起,從教科書中討論型的研究方法變成行動型的研究方法。”教育部負責人也強調:“要加強實驗教學資源建設和共用,廣泛搭建實習實訓平臺,辦好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
一些高校先行一步,值得借鑒。北京交通大學新建1000平方米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心,入園學生企業可獲1萬到5萬元扶持,並享受企業註冊等環節的“綠色通道”;黑龍江大學設立創業基金,已有近4萬名學生參加訓練項目8200余項,涌現出年銷售額300余萬元的金泰科技公司等380余個學生創業企業和團隊;天津大學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為學生提供“創意—創新—創業”完整鏈條的全過程服務……
創業教育內容涉及廣泛,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與職業觀念。那麼,如何讓“學院派”的高校教師成為“實戰導師”呢?
招數一,引進“外援”。“邀請專業、成功創業人士等為學生開課,傳授創業理念和創業意識,並通過分享自身經驗與經歷,激勵學生樹立自主創業的信心。”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趙超建議。對此,北京理工大學進行了成功嘗試,他們邀請以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學者擔任指導教師,聘請知名投資人、創業專家、創業校友等擔任創業導師和創業顧問,目前擁有導師23位、顧問6位。
招數二,內部挖潛。近年來,各高校通過定向培訓、專題進修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創業素養與能力,做到真正懂創業、會創業,再來教創業。華東理工大學出臺規定,鼓勵建立師生和校友聯合的創業基地,鼓勵教師把指導學生創業與自身的學術研究緊密結合。
“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要堅持全員參加、專兼結合,配齊配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要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組織開展專門培訓。”教育部負責人指出。
部分學生VS全體學生
“開小灶”轉向“大眾化”
《大學生高端創業》《大學生創業基礎》……“14門創新創業課程,看起來哪門都該學。”北京理工大學的大四學生小王自言自語,他正在為選課犯思量。目前,在北京理工大學,面向全體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已初步融為一體,相關課程形成四大模組。
“我比較保守,可能不會創業,創新創業教育和我沒關係吧?”《實施意見》出臺後,很多學生對此不解。針對這種觀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回應,“我們是把創新和創業放到一起講的,沒有孤立地講創業。因為創新是源頭,通過創新引領創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
從“開小灶”到“大眾化”,是此次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創新創業教育從面向少部分有創新創業意願的學生,拓展為面向全體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形成創新文化,讓創新精神在所有學生骨髓裏生根。”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表示。
近年來,屢創新高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使得就業愈加困難,在求職路上屢屢碰壁後,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正躍躍欲試地嘗試自己創業,對很多大學生而言,從“找飯碗”到“造飯碗”,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劃時代轉變。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大學生創新創業意願並不是很強。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業指導中心的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22.9萬人,有意從事自主創業的學生人數只有10%,而最終選擇創業的僅為1%。有數據顯示,全球大學生創業中,美國大學生成功率最高,接近20%,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3%。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讓創新創業從“開小灶”走向“大眾化”,需要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個性化培養教學管理制度,比如,推行休學創新創業,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改革學生學業考核評價辦法等;推進協同育人,高校與高校,高校與政府、社會間協同,學科專業間協同,建立多樣合作、交叉培養新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文化建設,宣傳創新創業理念,加強引導力度,形成尊重、支援創新創業的氛圍。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指出:“為大學生播撒創新創業精神的種子,勤於施肥澆水,待時機成熟,自然會開花結果。”
B2B正崛起 機構判斷:B2B將是一個萬億級市場2015-07-09 09:42:00
“網際網路+”創業的“三板斧”2015-07-08 14:44:00
一位二十年老遊戲人的創業感悟:一直被用戶推著走2015-07-08 11:01:00
把握好創新創業的新機遇2015-07-08 09:05:00
創業要實,腳踏實地真抓實幹2015-07-08 08: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