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網上看河南”采風活動綜述

時間:2012-06-01 15:20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領略華夏曆史文明 感知中原文化新風

  ——第十一屆“網上看河南”采風活動綜述

  (記者樊霞 王曉欣)在這豐收的季節,5月28日至6月2日,來自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等60家中央以及省內外重點新聞網站、境外新聞網站的100多名記者,分赴鄭州、三門峽、洛陽、週口、安陽、濮陽、開封7市,尋根問源,親身感受厚重的中原文化,感受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華夏曆史文明的傳承創新。

  悠久歷史尋根問源

  從50萬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時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殷墟文化,華夏文明在河南綿延不斷。四大古都,三大世界文化遺産,眾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令“網上看河南”的記者們受到了深深震撼,紛紛感嘆,這次文化采風,讓他們找到了華夏文明發展的軌跡。

  “這次到河南來,我覺得是一種尋根之旅,尋找華夏文明之根,作為華夏兒女我們對華夏文明應當有一種傳承的責任感,由感受到感知進而去宣傳。”來自光明網的肖鶴説。

  甘肅網記者周國巧深有感觸地説:“以前只在書本上讀到有關歷史文化記載,這次真正到了河南,置身於真實的文化發源地,感覺大不相同。這些遺跡和文字讓人找到了華夏文明發展的根源,讓我找到了很多歷史的答案,也讓我深刻認識了河南文化的厚重。”

  在老子著述《道德經》的地方三門峽函谷關,中國企業新聞網的賽曉濤在採訪手記中記下了這麼幾句話:“華夏文明博大精深,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創新傳承活力四射

  目前,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河南眾多文化歷史景區都在積極探索持續發展和創新傳承的形式,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成為河南文化建設的共識。

  九朝古都洛陽的龍門夜景,盧舍那大佛披上了彩衣,美輪美奐;殷墟的保護遺址採用多種形式展示;開封大力推進清明上河園的文化挖掘,重現宋代的繁盛。第一次來到龍門石窟的凱迪網編輯曾帆説:“夜晚,站在流光溢彩的盧舍那大佛面前,仿佛穿越了千年,又回到了唐朝。”

  不僅是創新物質文化的保護方式,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資源也正在被深入挖掘。

  在三門峽地坑院景區,一場婚禮表演重現了當年的風俗習慣。“新郎”和“新娘”緩緩走進地坑院中,舉行了原汁原味的古代婚禮。要不是有人提醒,中國産經新聞網記者董攀登真以為自己穿越了。“能建成這麼漂亮有特色的地下房子,貼在地坑院房子窗戶上的剪紙栩栩如生,先人的智慧太讓人佩服了。”

  淮陽和鹿邑兩地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太昊陵人祖祭典和老子廟會吸引了海內外眾多遊人,到此尋根謁祖、朝拜觀光者絡繹不絕。環球網河南頻道新聞中心編輯曹巧菊説:“伏羲和女媧的傳説源遠流長,在這裡找到了中華民族的根。”

  産業發展生機勃勃

  深厚的文化積澱,賦予了河南與眾不同的旅遊資源,河南各地依託悠久的歷史文化繁衍出的旅遊文化産品,令“網上看河南”的記者們禁不住大呼“太美了”。

  鄭州實景大型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以嵩山為背景,少林僧侶現場唱誦,春夏秋冬景觀變化,佛樂禪音直指心性;開封的《大宋東京夢華》是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北宋王朝鼎盛時期的印象畫卷,讓人沉醉其中。廣西新聞網記者黃新躍連聲讚道:“太震撼了!表演擁有濃厚的文化背景,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內涵,非常有意義。”

  濮陽雜技《水秀清華》是大型國際雜技情景劇,在高新科技影像手段和魔燈幻影元素陪襯下,對華夏民族龍文化的精神進行全新詮釋。演出中,“網上看河南”的記者們不停地拍照發微博,表現出對古老濮陽雜技的濃厚興趣。

  無論是歷史悠久的中原文化保護傳承,還是融進現代意識的文化旅遊發展,河南人的開放、創新、寬容、熱情、積極進取的精神都給採訪團的媒體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西藏網副總編蘭芳説:“我們看到了河南快速發展的面貌,感受到了河南開放的胸懷。”

  更多的年輕記者紛紛表示,這次採訪受到了一次精神和心靈上的洗禮,進一步了解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華聲線上記者郭東亮説:“希望我能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使者,將中原文化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