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有一種精神讓人動容(組圖)

時間:2012-06-01 15:03   來源:大河網

  記者按:有一個地方讓我們尋根追夢,有一個地方讓我們昂揚振奮,有一個地方讓我們感慨萬千,有一個地方讓我們刻骨銘心,她就是中原腹地——河南;這裡有一種精神,高貴,純粹,閃閃發光,世代傳承。

  2012年5月28日至6月3日,記者參加了了第十一屆網路媒體看河南采風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了該省濃郁厚重的文化氣息。各界民眾在挑戰中繼往開來,大手筆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善良智慧的河南人民將傳統精神滲透到現實生活,推進著文化産業的發展,振興著中原文明。

  我所尋訪的線路是鄭州-安陽-濮陽-開封一線,在這條線上,我被一種精神強烈地震撼著,這種精神在宋代的岳飛,民國的劉青霞,現代的三李(李文祥、李連成、李全芳)身上無獨有偶地體現著。傳統與現代橫跨長長的時間軸,遙相呼應。

  安陽岳飛廟

  在安陽湯陰縣,我謁拜了岳飛廟。岳飛作為彪炳韆鞦的民族英雄,他那同仇敵愾、“精忠報國”的故事世代相傳。在岳飛廟,我被深厚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入口處的“忠”、“孝”兩個大字,像兩把閃閃發光的火炬,照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朵花中最柔軟芳香的花蕊。

  最令人感動的是雕刻在石頭上的岳飛名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正是這種時刻準備著為了民族大業而獻身的氣概和磊落情懷,激勵著岳飛奮勇殺敵,不顧生死。

  而岳母刺字的雕塑,再現一把兒子的愛上升到民族大愛的偉大母親,讓人動容。岳母原本刺在兒子背上的字是“盡忠報國”,被後人演繹成了“精忠報國”,而不論用哪個字,都一樣地表達了那位偉大母親對兒子的拳拳之心和對民族復興的殷切期望。

岳飛廟入口處的“忠”、“孝”兩個大字,像兩把閃閃發光的火炬,照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朵花的最柔軟芳香的花蕊。攝影:董鳳霞

岳飛書寫的“還我河山,盡忠報國”。攝影:董鳳霞

  開封劉青霞故居

  “劉青霞故居”是為紀念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家劉青霞(1877-1923)女士而保留。

  當我駐足在這表幽靜的庭院時,眼前似乎浮現出了這個亂世時期愛國佳人的音容笑貌,淡雅如蘭,高潔如菊。

  劉青霞出生於河南安陽蔣村一個官宦之家,原名馬青霞,17歲時奉父母之命嫁給劉耀德,隨夫家姓,25歲時丈夫去世,無子嗣。

  劉家是中原有名的大地主,劉家廣有土地,他家還經營當鋪、錢莊等生意。劉青霞的丈夫嗜鴉片,喜誇富,曾揚言:“南京到北京,不飲別家水,不宿別家店。”這一路走過去,全有他家的買賣鋪面。據老百姓傳説,他曾站在開封城頭往地上扔包元寶用的金葉子,在南京遊湖時曾站在船頭往水裏扔金元寶,甚至故意穿長袍,讓傭人扯住四個角,一路從鬧市走去,將攤販的東西撞掉,發銀賠償,賠完銀子回家。

  劉青霞為人豁達善良,丈夫病逝後,她曾隨二哥考察,開始接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成為一名社會活動家。半年後她回國,從此把心力傾注在推翻清朝和建立民國的事業上。捐地捐資創辦多所學校,且出鉅資修建橋梁,開“孤貧院”等。

  劉青霞在1913年曾向孫中山表示願意將全部財産捐獻國家,作建設鐵路之用。時值南北分裂,因轉辦費時未能成功。1922年馮玉祥督豫時,劉家的大部分財産才得以歸公,作河南辦學經費之用。

  但她的義舉引起劉家族人及養子的不滿,她後來回到娘家,47歲時病逝於安陽。

  劉青霞的捐贈應該是歷史上第一次裸捐了。辛亥革命成功後,劉青霞的政治聲望提高,有“南有秋瑾,北有劉青霞”之譽。

端莊典雅的劉青霞 攝影:董鳳霞

劉家宅院的門雕精美,展示出劉府當年富甲一方的實力。攝影:董鳳霞

孫中山先生曾為劉青霞題詞:巾幗英雄。攝影:董鳳霞

  濮陽三李事跡展

  在濮陽博物館,我參觀了三李事跡展。淡泊名利、吃虧奉獻、愛崗敬業、創新實幹的“三李精神”深深觸動和影響了每個參觀者。

  淡泊名利的李文祥是一名老軍人,參加過很多戰役,為解放中國立下了很多的戰功,可他放棄了安逸的工作,主動回老家支援農業建設,併為改變家鄉的貧窮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一生不計個人得失,只講奉獻。

  愛崗敬業的李全芳是熱力公司的一名幹部,他數年如一日堅持為民服務,只要居民有困難他就會及時幫助,還以他的名字辦了“老李熱線”。在身患多種疾病的情況下,他仍然衝在一線盡心竭力為群眾辦實事,扛起“為人民服務”的先鋒旗幟

  吃虧奉獻的李連成,是濮陽慶祖鎮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他不但自己致富,還帶領全村群眾共同致富,從開始種植蔬菜大棚,到後來的發展企業,他一心為群眾著想,從不佔集體和群眾的便宜。他堅持吃虧就是快樂的信念,帶領他們村一步步走向富裕,成為遠近文明的小康村,5月8日,在外界的質疑聲和村民的敲鑼打鼓聲中,我國首個“村級市”在河南省濮陽縣西辛莊村掛牌(注:民間行為)。

  6月3號晚上,我在電視上看到李連成在與來自各界的人們辯論該不該為他們村設市。李村長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用他質樸的方言再一次打動了所有在場的觀眾。

年輕時候的李文祥與戰友的合影。攝影:董鳳霞

李全芳老人的一張張獎狀 攝影:董鳳霞

李連成村長沒有上過學,説出的話質樸卻蘊含著大道理。攝影:董鳳霞

  尋訪中,還遇到吸引殘疾人就業的汴錦傳承人王素花(開封),倡導禪武精神的少林寺高僧和音樂大典的策劃製作者,推動文化自覺的開封市領導……,在他們身上,都有著從中原文明傳承下來的美好精神:愛國家,愛家鄉,內斂做人,踏實做事,儘自己所能造福社會,這些都是現代版的“盡忠報國”。

圖為王素花(右)在與來自河南網宣處的領導(左)聊家常。攝影:董鳳霞

  “汴繡大師”王素花已經76歲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問她有沒有什麼保養秘訣,她哈哈大笑:“就是心情好,每天都很高興。我吃飯很簡單的。喝粥吃包子,孫子們吃素包子我就吃素包子,孫子們吃肉包子我就吃肉包子。” 這位熱衷吸收殘疾人就業的老人有一副菩薩心腸,對待員工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憐惜。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